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通越江路口小島

南通越江路口小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08:26:36

南通越江路口小島(千年西濠湧緊鄰光複路)1

這兩天,“重現西關水系,推動西濠湧全面揭蓋複湧”的新聞讓我頗為興奮,要知道,西濠湧與大名鼎鼎的東濠湧一樣,曾是守衛了廣州千年之久的護城河。兩條寬闊的護城河之間,又有玉帶濠連接,舟楫往來,帆影簇簇,形成了“水繞重城俨畫圖,風流應不讓姑蘇”的意境,“東方威尼斯”之稱絕非虛談,老廣州之商業繁榮,西濠湧功不可沒。

問題來了,東濠湧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了,那麼,西濠湧到底在哪兒呢?在上千年的曆史長河裡,它又是怎樣一副面容?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西濠湧的前生後世。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

始于宋代

長約五公裡 本是護城河

西濠既是古代廣州城的護城河,要說清它的前生後世,自然得從城牆說起。我們之前在專欄裡說過,北宋熙甯年間,一代重臣、在當時出了名的“耿直爺”程師孟克服種種困難,修起了廣州西城(此前已有子城與東城,史稱“宋三城”)。據學界考證,這一道固若金湯的城牆足足高9米,東起約今天的教育路、吉祥路一線;西至今人民路一線,其西北角約以當時的光孝寺西北角為界;北起今百靈路一線,南至今大德路一線,用古籍上的話說,“環十三裡”,着實蔚為大觀。

光陰荏苒,倏忽到了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将“三城合一”,加固城牆,接着又開始了大規模的“北擴”工程。他把城區範圍一直擴張到越秀山,并沿着山麓修起了巍峨的北城牆。直到今天,你仍可以在越秀山上找到明代城牆遺址,這也是20世紀20年代大規模拆除城牆之後留下的零星記憶。

言歸正傳,現在來說西濠。據《越秀史稿》的記載,宋代西城牆外很可能已有水道,程老爺子修築西城時,就将其視為護城河,而清代學者阮元所著的《廣東通志》記載,宋嘉定三年(1210年),經略史陳岘“浚濠通江”,西濠的曆史由此開啟,一個“浚”字,透露玄機,若非已有古水道,為何要稱“疏浚”呢?當然,我才疏學淺,這也隻是猜測而已。古廣州兩千年的水系變遷,真要細究起來,去讀個博士都未必弄得清,說得若有錯漏之處,也隻能請讀者諒解了。

守衛了廣州城千年的西濠,路線走向到底如何?據《水潤花城 千年水城史話》一書的記載,史上經曆多次疏浚的西濠,由芝蘭湖引水,流經第一津,然後順着西城牆(今人民路所在)西側,經第二甫,三甫,四甫,五甫水腳,六甫水腳,七甫、八甫水腳,由太平街(今光複南路)通往珠江的西濠口,再注入珠江。整條西濠總長約五公裡,在守衛廣州城的安全之餘,也承擔着繁忙的貨運功能,舟楫往來,帆影簇簇。

水道溯源

“第一津街”保留渡口記憶

問題又來了,“芝蘭湖”這個名字,聽着實在陌生;再說在百度地圖上左找右找,也找不到第二甫、第三甫直至第八甫這些地名啊,它們到底在哪兒?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芝蘭湖是象崗山下的一個天然湖泊,北起桂花崗,南至第一津,煙波浩渺。芝蘭湖水經司馬湧流入珠江,司馬湧古時江面寬闊,是西北入廣州的主要水道,蘭湖碼頭在宋代還是重要的内港碼頭。你看,一條西濠,與四通八達的水網連接,古人的智慧,豈是虛談?不過,芝蘭湖到了清代逐漸淤塞,如今隻留下“蘭湖裡”“蘭湖前”這些地名,镌刻着昔日的地理記憶。

說完芝蘭湖,再說第一津。第一津的記憶也是有迹可循的,第一津街就在今西華路東段北側。“津”在古漢語裡本是渡口的意思,北宋才子秦觀被貶南下時,曾寫下一阙《踏莎行》,裡邊有“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之句。合理推測,第一津,便是西濠的第一個渡口了,想象一下古時月夜中的西濠與古渡,真是很有詩意的一幅畫面。

地理記憶

二甫至八甫 就在光複路

在百度地圖上,我們找不到“第二甫”“第三甫”直至“第八甫”這些正兒八經的地名,但可以找到“六甫水腳”“七甫水腳”“八甫水腳”等地名,全部在光複路一線,這些都是蛛絲馬迹。如果我們再去找一張20世紀20年代的老地圖來看一看,從“二甫”到“八甫”,從北往南,相挨相依,全在今天光複路的位置。原來,第二甫至第八甫,就是現在的光複北路和光複中路。20世紀二三十年代,近代廣州“城建熱”方興未艾,第二至第八甫直到槳欄路一線全部築成馬路,命名光複路,第二甫到第八甫便成了曆史記憶。

“甫”這個字的來源,學界衆說紛纭,但比較占優勢的一種說法是,“甫”其實是“埗”的諧音,即埗頭(碼頭)的意思,因為廣州諸“甫”的地名往往與“水腳”聯系在一起。從第一津到第八甫,就是指西濠上的多個碼頭。幾公裡長的西濠,居然有這麼多碼頭,昔日水運之繁忙,可想而知。有意思的是,光複路一帶還曾發掘出宋代的古船桅與海船用品,可見當年西濠水面之寬闊。

舊時模樣

宋元西濠湧 寬七十多米

說來說去,西濠到底有多寬?據曾昭璇先生所著的《廣州曆史地理》,宋元時期,西濠曾寬達20餘丈,換算一下,即有70多米;明清時期的西濠到底有多寬,恕我查閱資料能力的有限,一時半會還真找不到,不過,從明代嘉靖年間來訪廣州的葡萄牙人克羅茲的叙述中,我們仍可一見西濠的真模樣。克羅茲說,廣州“沿江築城”,被“寬大濠塹包圍”,濠水與城牆之間有足夠的地盤,可集合一支大軍,發揮一下想象力,這個場面确也足夠壯觀。

據《越秀史稿》記載,直到清代中期,西濠仍可通行舟楫,1921年,廣州官方對西濠進行疏浚,把和平東路至西濠口路段改為石拱式暗渠,小船仍可經暗渠上溯,再往北還可露天行駛。1964年,西濠湧面全部加蓋,成為暗渠,渠面成為街巷路面,西濠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而根據前天的新聞報道,據專家考證,目前在十三行街以北,人民南路西側騎樓街的背後,有一段百米長的西濠湧古河道被混凝土覆蓋。不過,西濠湧全面揭蓋複湧的走向如何,規劃部門尚在前期研究中,沒有具體定論。等到西濠湧全面揭蓋複湧的那一天,它的昔日模樣,就可以完完整整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