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鳥瞰圖
白馬寺總面積達到200畝之多,分為中國本院、齊雲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國佛殿苑、緬甸佛塔苑五大院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具有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四國建築風格的國際化寺院,非常值得一遊!或許您以前參觀過,但現在的白馬寺的變化實在太大。我會給大家逐一介紹。好,請大家跟随我進入山門,我們首先參觀的就是中國本院。
中國本院平面圖
白馬寺本院坐北朝南,為一長形院落,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建築物,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兩側建有東西廂房。 整個院落,純中式建築,布局規整,風格古樸。
白馬寺天王殿大門
進入山門,正面是天王殿,天王殿門前的院落非常寬廣,院内站滿了遊客和香客。由于寺院積極響應國家号召,自覺抵制宗教界商業化行為,減少環境污染,因此,前來燒香的香客,手裡燒的都是短香。過去寺院燒大香、燒高香、燒頭香的現象沒有了。 其實,很多遊客和香客,隻知道燒香敬佛、敬菩薩,祈求菩薩保佑自己升官發财、多子多孫、或者病愈平安等,對佛教燒香的真正意義并不了解。
天王殿門前的香客衆多
“那,燒香行為的起源和燒香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兒子問我。
“要說燒香的起源,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傳說是:燒香是古代修行人計時用的。古人修行打坐,沒有鐘表,為了計時,他們常常将檀香木劈成細條,燃燒後,打坐。直到香木燃盡。他們才起座。”
“為什麼要用檀香木呢?”兒子追問。
“因為檀香木自身具有很濃的芳香氣味,可以醒腦提神,避免修行打坐的人打瞌睡,另外還可以驅除蚊蟲,防止修行人被蚊蟲叮咬。”
“哈哈,要是被蚊蟲咬了,那可就坐不住了!”兒子笑着說。
“是啊,是啊,不過,定力很深的修行人不會受影響。我們看印光大師的傳記裡有這麼一段真實的記載,早年他住的房間裡有跳蚤,也有蚊蟲,他的侍者要把這些小動物趕走,印光大師搖頭叫他不要動它,并告訴侍者:我的修持德行不夠,随它去,我真正有道德了,它自然就遷單了。印光大師住進去一段時間後,他所住的房子,什麼蒼蠅、螞蟻、蚊蟲,一個都找不到了,而且還散發着清香,這就是修行的高僧發出的戒定真香。”
“真厲害!”兒子贊歎道。
“咱們書歸正傳,關于佛教中燒香的淵源,在佛說的《賢愚經》裡有記載:釋迦牟尼佛當年住在祗園精舍時,有一位修行的長者叫富奇那,他建造了一座佛堂,取名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前來講經說法。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袅袅的香煙,如雲一般飄往祗園,徐徐盤旋在佛祖的頭頂上,形成了一頂‘香雲蓋’。佛祖有大智慧,他知悉了富奇那的邀請,就前往富奇那的旃檀堂裡做了開示。根據這個記載,‘香’便成了弟子把願望通達于佛的媒介,故經上稱香為‘佛使’,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當然除此以外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還在于:第一,表達對佛的尊敬、感激與懷念;第二,表示佛弟子要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樂于無私奉獻;第三,通過燃香行為示範接引衆生;第四,提醒佛弟子要勤修‘戒、定、慧’,因為,佛并不嗜好人間的香火,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持戒、修定所煥發出的真香。”
“難怪寺院裡都不讓香客在大殿裡燒香了。”兒子說,“很多年前,我去南京雞鳴寺拜佛。有一個女香客拿着很粗的大把燃着香到大殿裡燒,大殿裡的出家師父說:‘請不要在大殿裡燒香,别把大佛熏黑了,請到殿門外的香爐裡去燒。’但那香客歪着脖子沖着師父吵:‘在門外燒香,佛能聞到嗎?!’”
“哈哈,哈哈!”我和兒子會心地笑了。
白馬寺鐘樓
在天王殿的兩側分别建有鐘樓和鼓樓。寺院早上敲鐘,晚上擊鼓,所謂的晨鐘暮鼓,是寺院為了統一僧人們的行動時間而建立的授時系統。清晨鳴鐘,僧人上早課, 城門開啟;傍晚敲鼓,僧人上晚課,城門關閉,實行宵禁。不過這悠揚的鐘鼓聲,除了提醒僧人精進修行外,還給周圍的百姓送去了吉祥和如意。
白馬寺鼓樓
早在28年前,我就聽說白馬寺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号喚回苦海迷路人”但由于時間的關系,沒有找它具體書寫在哪裡,不過這副對聯也說明了晨鐘暮鼓對世人的警示作用。
走進天王殿,裡面供奉的是彌勒菩薩、韋陀菩薩和四大天王。兒子磕過頭,問我:“有人說彌勒佛是佛,有人說他是菩薩,到底是佛還是菩薩呢?”
彌勒菩薩像
“據佛經介紹,他生于南天竺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牟尼佛是同時代人。後來随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弟子,姓阿逸多,名彌勒,他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先行入滅,往生到兜率天内院修行,作一生補處菩薩。也就是說彌勒現在仍是菩薩,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因緣成熟時,他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繼釋迦如來之佛位,到那時,彌勒菩薩将托生于人世間的一個大臣家中,從降生、出家、到成佛、說法,其經曆如同釋迦牟尼佛,因此他被稱作未來佛。”
“可我怎麼聽有人說他是布袋和尚轉世的?”
彌勒菩薩坐像
“是這樣的,”我解釋說,“大約在五代以後,明州(今甯波)奉化,來了一位肚子很大的胖和尚,出語無定,随處寝卧。常用拐杖挑一布袋入市,别人供養他的東西統統被他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可那布袋看上去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哭訴煩惱,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有人請教佛法,他就以偈回答,人家還是不理會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提起布袋就跑。有人問他:‘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就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打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有人再問:‘大師有行李否?’他又以偈答曰:‘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五代後梁時期,由于布袋和尚曾屢上雪窦寺弘法,他圓寂後被世人信奉為彌勒轉世。所以,浙江奉化雪窦山被信衆廣泛尊崇為彌勒菩薩的道場,逐漸成為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現在寺院裡供奉的彌勒菩薩造像都是以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原來是這樣啊!”兒子高興地點點頭。
我接着說:“以前白馬寺天王殿門口柱子上就有這樣一副對聯:‘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顔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代表着包容、慈悲和喜樂,讓遊客一進寺院就能感到快樂和開心。”
兒子笑了:“是的,我現在就很開心!”
韋陀菩薩像
在彌勒菩薩的背後,供奉着韋陀菩薩,韋陀菩薩是佛教中護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薩。他的職責是護法安僧。據《悲華經》記載:韋馱菩薩在過去世曾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那時為寶海梵志,有一億弟子,最小的叫持力捷疾,依願力将來在賢劫最後成佛,号樓至佛。因此,韋陀菩薩将護持賢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為他們做護法,他最後才成佛。
韋陀菩薩面如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剛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輔正、除魔衛道。在寺院裡,韋陀菩薩的塑像常常有三種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義:一是,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二是,如果韋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模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第三,如果韋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
兒子仔細打量了一下韋陀菩薩像,很惋惜地說:“白馬寺是可以免費吃住三天的寺院,可惜我們要上班工作,隻能在這裡逗留半天。”
“你就是有時間也不能在這裡免費吃住啊!”
“為什麼啊?”兒子不解。
“人家招待的是到此雲遊的和尚,你我都不是和尚,沒這個福分!”
一陣暗笑過後,我們又依次拜了四大天王。分别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
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四大天王具有着各自的表法意義:
東方持國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衆生,護持國家之意。手持琵琶,有兩重含義:一是,弦樂器松緊要适中才能奏出動人的樂章,弦太緊則易斷,太松則不響,表示做人做事要在盡職盡責中行中道之法;二是表明天王要用音樂等愉悅的方式來使衆生皈依佛陀的教育。
南方增長天王
南方增長天王:“增長”意為能傳令衆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手握寶劍和寶塔,有兩義:一是,寶劍象征智慧,慧劍能斬斷煩惱;二是,保護佛教正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
西方廣目天王:“廣目”意為能以天眼随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故名廣目天王。手纏一條龍表世間多變之意,他是龍神的首領;另一手上拿着寶珠,表内心不變之意。
北方多聞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于四方。左手握銀鼠,右手持寶傘,有兩義:一是,傘代表要保護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環境的染污,就是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二是,用以遮蔽人世間,避免魔鬼的危害,以護持人民财富。
聽了我的簡略介紹,兒子若有所思的說:“以前到寺院旅遊都是走馬觀花,燒燒香,看來這寺院裡的建築和造像都有着特殊的表法意義啊!”
“是的,其實他們的意義都很深、很廣,是不能用簡單的語言完全表達出來的,有些是需要意會的。”
交談中,我們走出了天王殿。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