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

汽車 更新时间:2024-10-19 04:22:11

距離我上次做「車充選購指南」,已經過去了四年。在17年的時候,市面上的車充,絕大部分也就是支持個QC 5V充電。

短短四年,快充行業發展迅猛,100W充電器都屬于司空見慣了。這次,倍思又更新了一款車充,也是首款通過高通QC5認證的車載充電器,滿載功率更是達到了160W。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

外觀和設計

2C1A接口設計,可以同時滿足三個設備的快充需求。2C接口的車充本身就很少,倍思這款在增加A口的同時,三口還能同時快充可以說是很難得了。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

C1接口最大輸出100W,也标注了QC 5的認證信息。C2接口最大輸出30W,A口最大輸出30W,總計160W。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

縱觀高通Quick Charge技術的發展曆程,從2013年最早的QC1支持10W,到普及快充的QC3,再到現在的QC5,也可以說是一部快充發展的編年史。當然QC5也同樣兼容PD,完整支持PD的标準和特性。

雖然QC5還沒有像QC3那樣做到極高的市占率,但完整支持包容PD,是非常值得一誇的。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4

倍思這款車充,雖然有着160W的高功率輸出,但體積控制的還可以,并不算大。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5

和我之前用的Anker 49.5W車充對比一下,功率大了3倍多,但體積差不多。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6

隻是由于三口的設計,輸出部分相比兩口會大上一些。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7

PC噴塗的啞光工藝,也要比亮面設計更合理。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8

因為車充避免不了插拔,但相比亮面,倍思這種刮花的程度會低一些。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9

插入點煙器電源,周圍設計了一圈淡藍色的指示燈,和車上的氛圍燈很搭。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0

近距離看一下,這個顔色和倍思的充電器系列一緻,但亮度要弱了一些。可能也是考慮到車載的使用場景有意降低了亮度,避免夜晚産生光污染。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1

最重要的是高度凸起正常,即使160W大功率,車上的蓋子也可以合上。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2

協議支持

車上不方便拍攝,所以就在室内使用轉換器進行測試了。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3

C1接口

支持蘋果2.4A、三星 5V/2A AFC、QC4 /QC3.0/2.0、華為FCP/SCP和PD3.0,以及最新的高通QC5快充。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4

PD報文顯示,支持5V/3A、9V/3A、12V/3A、15V/3A、20V//5A檔位,另外還有5A的PPS。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5

C2接口

支持蘋果2.4A、三星 5V/2A AFC、QC4 /QC3.0/2.0、華為FCP/SCP和PD3.0。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6

PD報文顯示,C2支持5V/3A、9V/3A、12V/3A和3A的PPS。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7

USB-A接口

A口支持蘋果2.4A、三星 5V/2A、AFC、QC3.0/2.0、華為FCP/SCP、MTK PE 2.0。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8

兼容性測試

接入100W輸入的移動電源,C1接口可以達到97.3W左右的滿載輸出。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19

C2接口輸出功率為26.9W。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0

接入MacBook Pro M1,功率可以跑滿近60W。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1

接入iPhone 13 Pro Max,也可以摸到近26W的峰值功率。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2

一般出門長途的時候,我車上都會放一個戶外電源。可以達到最大56W的額定輸入,在車上給戶外電源充電還是一個很實際的應用場景。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3

多口功率分配

既然是多口車充,那麼多口功率分配就尤為重要。

C1 C2雙口輸出,都可以維持各自的最大功率,以100W 30W的模式運行。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4

A口再加一個QC3.0的移動電源,C1 C2 A三口同時輸出,均維持各自的快充運行。

功率分配為100W 30W 30W,因為QC3.0移動電源最大輸入也就是18W,所以我的這套設備并沒有達到倍思這款車充的輸出上限。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5

發熱測試

大功率、小體積,加在一起就是極高的能量密度。

要想馬兒快些跑,又想馬兒不吃草的想法,當然是不切實際的,放在發熱上也一樣。

充電器越來越小,功率越來越大,發熱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我覺得隻要控制在一個合适的區間,就沒什麼問題。

下面測試一下,接入多個設備,讓車充達到滿載功率持續半個小時。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6

熱成像儀測試,右圖正面最高溫度為75.4°C,左圖側面最高溫度為77.6°C。嚴格來說也不算側面的最高發熱溫度,因為最熱的點在車充和點煙器電源接駁的位置。

當然我這是極限情況的長時測試,單口/雙口、或者非滿功率不會有這個溫度。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7

順帶測試一下安全性,因為肯定有一些朋友會擔心這麼大的功率,會不會損壞車輛。

我反複測試過,在超過車充設計的最大負載時,車充會自行調整功率,或者斷電,避免損壞車輛電源。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8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如果你經常要大功率維持160W的充電,還是去看一下車輛說明書,或者保險盒裡的保險是多少A的。

不過就我這麼多電子設備而言,其實也極少能用到160W的滿載輸出。我手上的設備,我覺得至多就是100W 30W 18W,148W頂天了。

聊聊應用場景

可以說倍思這款車充,很好的解決了車載場景的一大供電:大功率充電。

日常來講,其實車載充電是個很碎片化的場景。城市通勤,往往距離都不會很遠,短時給移動設備補電是高頻使用場景。

以往的車充,能滿功率充電的其實也就是手機和平闆,18W、20W、30W。但涉及到筆記本電腦等大功率設備,一般的車充就捉襟見肘了。

現在換了倍思這款160W車充,車載提供的補電功率上限大大提高了。

日常,我可以同時給MacBook Pro、iPhone、AirPods Pro這樣的通勤三件套提供滿功率補電。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29

在長途旅行/野營/穿越等場景,戶外電源的重要性逐漸被更多人發現。但這些戶外電源,都是大功率輸入的。想要在旅途這樣的移動場景下補電,就需要用到倍思這類的大功率車充。

我用的這款,支持100W的輸出,和60W的PD輸入,當然你也可以使用DC電源給它充電。之前沒有大功率車充,我們一般是到酒店了再把戶外電源拿上去充,現在有了倍思160W的車充,行車過程中就可以進行補電了。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0

而且三口互不幹涉,即使滿載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實現100W 30W 30W的輸出功率,這點真的要表揚一下。

目前一般的2C1A充電器,三口滿載的情況下,往往是C2 A共享15W功率。這樣對比起來,你就知道我為什麼要誇倍思這個車充的功率分配了。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1

除了兩個支持PD的USB-C,A口也可以給吸塵器、行車記錄儀等供電。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2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3

總結

倍思這款車充的意義,我覺得對于消費者或者行業内都是很積極正面的。

它解決了車載充電場景無法大功率輸出的問題,解決了多口充電器同時工作無法各自快充的問題。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4

三口功率分配很合理。

100W的QC5認證C1接口,可以為筆記本電腦、大功率移動電源等設備充電;

30W的C2接口,剛好可以喂飽iPad Pro或者iPhone 13系列等設備;

A口既可以支持小電流的設備,如耳機、吸塵器、行車記錄儀等,又可以提供諸如QC 18W、12V 2.5A的30W設備。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5

安全問題經過多次測試,過載或者熱量超出,會觸發過載保護,自動調整降低功率或者斷電來确保安全。

發熱在長時間滿載的情況下,其實也沒有超過80°C,我覺得可以接受。

最後說下我覺得可以改進的點。

首先是側面的絲印,就是标注各接口輸出檔位的字樣,在多次插拔後會逐漸模糊,這點可以後續改進一下。

其次是如果像我家的車,行車記錄儀都接的降壓線,多一個A口其實意義不是很大。如果可以砍掉A口,推出一個160W版本的雙C更好。

最後還是A口的問題,100W 30W 30W,能跑滿的消費者我覺得是非常非常少的。那麼是不是A口可以降一些功率,隻做5V/2.4A 12W就行。現在的方案雖然很強,但似乎又太極緻了一些。

倍思車載無線充15w(車充邁向高功率時代)36

OK,基本就是這樣了。

拜了個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