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竈的來曆和風俗?祭竈節的來曆:(1)我國自夏朝開始,就有了祭竈的習俗傳說竈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娶得一個賢慧的女子為妻,後來貪新厭舊,遂棄妻續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雖然長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懶做、揮霍無度李氏嫁入張家之後,不久就把張家的财産揮霍一空她眼看張單的家境敗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再遇頂頭風”,張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顧,隻見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張家的大宅院頃刻之間燒成了灰燼張單自此無家可歸,每天露宿街頭,傷心過度的他終日以淚洗面,以緻雙目失明,淪為乞丐,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祭竈的來曆和風俗?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祭竈節的來曆:
(1)我國自夏朝開始,就有了祭竈的習俗。傳說竈王爺姓張名單,字子郭。他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娶得一個賢慧的女子為妻,後來貪新厭舊,遂棄妻續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雖然長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懶做、揮霍無度。李氏嫁入張家之後,不久就把張家的财産揮霍一空。她眼看張單的家境敗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再遇頂頭風”,張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顧,隻見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張家的大宅院頃刻之間燒成了灰燼。張單自此無家可歸,每天露宿街頭,傷心過度的他終日以淚洗面,以緻雙目失明,淪為乞丐。
(2)有一天,大約是午飯時分,他乞讨到一戶人家,女主人布施給他好飯好菜。他聽口音似曾相識,便開言詢問,原來施飯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棄的前妻。張單頓覺一股血液朝頭上湧,自感羞愧難當、無地自容。說時遲、那時快,隻聽“咚”的一聲悶響,張單傾刻兩眼翻白,撞死在爐竈面前。玉帝知悉了這件事,認為張單尚有羞愧悔過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過不少的功德,遂封他為竈王,讓他往後飲食無憂。有關竈王的傳說,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後來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經說》一書,就把竈王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說她“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
(3)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這便是祭竈節的來曆。
祭竈節習俗:
(1)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荞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2)吃竈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竈君老爺要上天”。吃竈糖,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别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