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21 08:11:19

新京報訊(記者 王景曦)1月4日,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我是委員”集體采訪。談及夢想,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坦言,他有三個“科技夢”,其中之一就是把正在建設中的懷柔科學城打造成“夢之城(Dream City)”。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把懷柔科學城打造成)1

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體育大學特聘教授劉昊揚(右),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丁洪(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質學國家實驗教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顔丹平(左)就“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主題接受媒體采訪。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基礎科學研究要進行前瞻布局”

“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是北京市政協2021年開展的一項重點協商議題。2021年,政協科技委組織力量對新型舉國體制下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行了深入的調研。顔丹平作為政協委員、科技委委員,全程參與了調研工作。

作為來自科技界的委員,顔丹平認為,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在助力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把懷柔科學城打造成)2

顔丹平委員回答媒體提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顔丹平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事地質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從我自己科學研究的經曆出發,充分體會到基礎科學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泉。隻有占領原始創新的高地,積累豐厚的可供技術轉化的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技術創新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原始科學創新成果的獲得周期要遠遠大于技術轉化的時間,隻有前瞻性地提前布局基礎科研,才能夠築牢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攻堅基礎。”顔丹平介紹。

由于基礎科學研究獲利周期長、利益小,市場不可能進行深度介入,一般需要依靠舉國體制來進行前瞻布局。“在舉國體制下獲得的基礎科研成果,如何能夠通過市場化渠道進行快速成果轉化,是北京科技中心建設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我們通過調研提出了相關建議,并得到采用。”顔丹平說。

從“夢之線”“夢之環”到“夢之城”

丁洪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在來物理所之前,他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18年,并在不到40歲時拿到美國一所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實現了很多人眼中的“美國夢”。

“但‘美國夢’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實現我的‘中國夢’。2008年我接受了中科院物理所的邀請,舉家遷回中國,從事固體物理的實驗工作。”丁洪說。

丁洪表示,自己回國以來,一直有三個“科技夢”,即“夢之線”“夢之環”和“夢之城”。“夢之線(Dream Line)”是丁洪團隊在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建設的一條光束線站。“我們在财政部的科技設備專項支持之下,從2010年起,用了5年的時間建設成功這條技術指标世界領先的‘夢之線’,并在2015年試運行期間,利用夢之線首次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把懷柔科學城打造成)3

丁洪委員回答媒體提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在丁洪的設想中,“夢之環(Dream Ring)”即世界上最先進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個“夢之環”目前正在懷柔緊張的建設中,将于2025年底投入運行,成為世界上體量第二但亮度第一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

“夢之城(Dream City)”就是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懷柔科學城。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繼上海張江、安徽合肥後批複的第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也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組成部分。丁洪在為“夢之環”選址時就協助國家發改委規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即大科學裝置的集聚中心,目前正在建設五個大科學裝置和25個交叉研究平台。

“正如我們當年在‘夢之線’試運行期間發現了外爾費米子,我們組前不久在懷柔科學城建設的第一個大科學裝置——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的試運行期間發現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關鍵證據,未來有望應用到量子計算機中。”丁洪說。

“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融合創新”

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體育大學特聘教授劉昊揚委員表示,北京建設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多種創新方法的組合,其中融合創新是一種尤其符合北京特點的重要方法。融合創新指的是通過将各種創新要素創造性的融合,使各要素之間互補,從而使創新系統的整體功能發生質的飛躍,形成獨特的、不可複制、難以超越的核心競争力。這個方法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創新,更可以為北京打造“新場景”,搶占新經濟發展制高點提供有力的幫助。

懷柔鎮助力科學城(把懷柔科學城打造成)4

劉昊揚委員回答媒體提問。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劉昊揚認為,一些新技術、特别是颠覆式技術在剛出現時,找到合适的應用場景特别需要伯樂的眼光。新技術如何融入應用場景,不一定是擅長技術的千裡馬自己來判斷的,而往往需要伯樂,或者是伯樂團隊,一起來幫助匹配、營造這樣的應用場景,也就是找到新技術應用的“新場景”。“而這樣的新場景一旦被找到并得到驗證,往往會産生驚人的效果。所以我們與其說要‘打造’新場景,不如說應該‘發掘’潛在新場景,而融合創新就是其中的核心。”

新場景的發掘是一項極有挑戰性的工作。技術的創新者不一定深入地了解潛在應用領域的具體需求,而應用領域的專家也未必熟悉新技術。劉昊揚說,“尤其是在有着較高壁壘的行業,如果沒有業内專家的深入參與,技術和應用的結合點通常不容易找到、也不容易找準。發掘新場景需要多領域專家的合力,這就是一個融合創新的過程。北京作為首都,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資源密集,不同行業頂尖的研究機構、大學、專家在這裡彙集,因此在發掘新場景的潛力方面,北京一定是全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具有優勢的地方。”

“新場景的發掘同時也是對新技術最好的孵化。”劉昊揚認為,今天的國内市場對于新科技的包容度尚不如海外成熟市場,通過融合創新,主動發掘與打造新場景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當通過可行性論證後,我們可以主動進行資源配置,構建新場景,這就為孵化新技術、培育新市場提供了優質生态,從而大幅提高研發的目标感,提升從技術創新到市場轉化的效率,在培育原創新科技的同時打造出相應的市場。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多部門的共同參與,但是我相信,我們在北京一定可以克服種種困難,摸索出适合我們的融合創新模式,不斷發掘出應用的新場景。”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張磊 校對 付春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