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連詞
起連接作用的詞叫連詞。連詞所連接的可以是詞、詞組,也可以是句子。連詞數目很多,下邊隻讨論幾個最常見的。
(六)“然、然而、然則”的用法
1.“然”用作連詞,表示轉折,和現代漢語的“可是、但是”相當。如:
1.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愬,莫敢違。(《資治通鑒·李愬雪夜取蔡州》)
——人們認為這是送死,可是怕李愬,沒人敢違抗命令。
2.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馬中錫:《中山狼傳》)
——您固然是個仁慈的人,但是也太愚蠢了。
2.“然而”不是一個詞,而是個詞組。其中“然”是指示代詞,“而”是連詞,“然而”等于“如此,但是”。不過譯成現代漢語,有的隻需用“但是”如:
3.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韓愈:《進學解》)
——謹小慎微地循規蹈矩,抄襲書而沒有創見。盡管如此,但是聖主不加以責備,宰相也不加以斥逐。
4.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畜而使之。(《荀子·王制》)
——北方出産好馬和吠犬,但是中原地區能把它們畜養起來使用。
3.“然則”也是個詞組。其中“然”是指示代詞,“則”是連詞,“然則”等于“如此,那麼”。翻譯時,同樣不必字字直譯,有的隻需用“那麼”。如:
5.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潇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範仲淹:《嶽陽樓記》)
——前人的描述很詳細了。不過,既然如此(指洞庭湖大、氣象萬千),那麼往北通巫峽,往南連潇湘二水,過往的官員和詩人都想到這裡看看,觸景生情,能不有所不同嗎?
6.生人采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為近?(柳宗元《封建論》)
——人類果真有個原始階段嗎?我沒法知道。那麼,有和沒有原始階段,哪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呢?
(七)“雖、雖然”的用法
“雖”的用法有兩種:
1.用于轉折關系,表示先讓一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雖然、盡管”。如: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左傳·曹刿論戰》)
——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斷,但是一定實情處理。
2.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杜甫:《石壕吏》)
——盡管我老婆子年老力衰了,還是讓我跟你(吏)連夜回營吧。
2.用于條件關系,表示最大限度地假設一種條件,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即使、就是”。用以表示假設,“雖”一般放在主語前頭。如:
3.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水經注·江水》)
——即使騎快馬、駕馭風,也沒有坐船這麼快。
4.雖雞狗不得甯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就是雞狗也不得安甯啊。
文言的“雖然”等于現代說“雖然如此”其中“雖”是連詞,等于“雖然”;“然”是指示代詞,等于“如此、這樣”。“雖然”的“然”比“然而、然則”的“然”意義更實在些。文言的“雖然”一般不能用現代漢語的“雖然”來對譯,而要用“雖然如此、盡管如此”。如:
5.壞與不壞,吾所不能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列子·杞人憂天》)
——天地會不會崩陷,不是我所能知道的。雖然如此,不過崩陷是一回事,不崩陷又是一回事。
6.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大王施恩惠,拿五百裡土地換我一個小小的安陵,您太好了!盡管如此,我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地方,願意永遠守着它,不敢換給别人。
未完待續……
這裡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曆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關注起來,一起來讀書養性。
本号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台,提倡閱讀純文學,拒絕網絡爽文小說!我們也不提倡聽書,漢字的博大精深與艱深晦澀,隻靠“聽”,能懂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