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官也稱春官,主要分布于六盤山周邊的甯夏南部和甘肅部分地區,以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隆德縣、彭陽縣等地最為流行。說議程是社火表演的不可風格的一部分,以其诙諧、朗朗上口、對于生活的祝福期盼,非常得民間的歡迎和喜愛。
春官也稱天官,為古官名,即宗伯,颛顼氏時的五官之一,春官以大宗伯為長官,掌理禮制、祭祀、曆法等事。作為中華民族發源地的六盤山地區,把這種原本屬于官方祭祀活動的儀式,轉化為民間民俗文化并加以升華,從西周開始,已有數千年曆史之久。春官詞興起于隋末唐初,随着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春官詞傳承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現代的春官詞傳承已深深融入到了民間社火之中,春節必辦社火,社火必有春官(俗稱儀程官),春官詞是春官向民間報送春意,祝福吉祥的絕好口頭語言文學,春官詞和社火不可分割,是一對戀生兄弟。
儀程官的來源,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儀程官本姓敖,原給馬兒飼草料;千家萬戶來接迎,一來接儀程,二來策馬迎喜神”,“喜神本是儀程官,先王封他走在前,先王活了八百歲,因為瘟疫留下他演儀程。”相傳在商朝時期,各地瘟疫大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當時,在長安城内有一姓敖的馬夫,外出牧馬,來到一片青草地,忽然一陣風響,一把錦雉羽扇飄落在眼前,上書“儀程”二字。後來他發現這把扇子能解瘟驅疫,于是拿着這把扇子走鄉串戶,說吉言,解民疾,瘟疫很快就被驅除了。每逢年節,他便組織一些人打起火把,敲鑼打鼓,為民間驅瘟除邪,消災免禍。先王得知此事後,便封他為儀程官,後來傳至民間,相沿成習。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種“儀程”,雖然它仍然具有禳病消災、寄托希望的意思在裡面,但早已超越了當初的意義。在年複一年的季節輪回中,“儀程”早已與鄉村的社火結為一體,每逢年節,結隊出行,行禮演戲,已經變成了父老鄉親曲折的皺紋裡完成的華麗樂章,變成莊稼人在一年最後的歲月裡抒情的美麗句點,已融入老鄉的生命之中。
春官詞是一種以方言為特色的民間口頭民俗文化,類似七絕,通常為四句七言,題材豐富,不受格式限制,語句押韻順口,悅耳動聽,诙諧幽默,韻味十足,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常給廣大群衆帶來歡心和快樂。
春官辭三首欣賞
這個大門樓子修得好
頂頭長的靈芝草
靈芝草上三支箭
勤勞的美德代代傳
這家娃娃真能幹
出外打工闖海南
房屋修得似宮殿
轎車開進農家院
這位新娘長得能
頭戴花來身穿紅
新郎官,真能幹
是咱村緻富的好模範
春官詞的傳承有地域性、群衆性、組織性,社會性,可在逢年過節的喜慶之日,給人們送去吉祥祝福、該民俗文化傳承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宣教價值和農事科普價值。
“鄉村年節耍社火,最美不過喝儀程。”固原有着深厚的民間文化積澱,“儀程”這種特有的民間藝術,正是在這塊貧瘠土地上開出的帶着泥土清香的花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