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車仔
2021年5月24日晚上8點,618預售悄悄開啟,随後,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梗——“定金一看”,意思是618到了,不少人付了定金之後吓一跳:原來自己買了這麼多。
據胖球數據,李佳琦直播間當晚銷售額25.65億元,銷量849.86萬件,觀衆累計達到1.06億人;薇娅直播間當晚的銷售額23.79億元,銷量617.42萬件,觀衆累計1.04億人。
5月24日預售當晚,李佳琦甚至沒空上廁所。
然而,這個數據令不少人感到疑惑,明明自己和身邊人幾乎都是“購物節局外人”,到底是誰貢獻了這個龐大的數據?
在微博話題“定金一看”的發言中,有人寫道:“本來不買,他(李佳琦)一倒數我就緊張,一緊張我就下單了。”但更多的發言是大家輕車熟路的窮人自嘲:
“定金一看,耶,一分沒花。”
“窮人的自知之明——什麼都不買,淨省100%。”
“本打算造作一番,想起剛還完花呗,想買的東西也不是非要不可,罷了罷了,貧窮使我清醒。”
與此同時,網友豆豆鐵創建于2020年10月23日(2020年雙十一購物節前夕)的“不要買 | 消費主義逆行”豆瓣小組的人數從9萬人蹿升到了22萬人以上。
“夠用就好,用完再買。别拿自己家當商家倉庫,别為便宜了一點兒錢而提前給商家貢獻現金流”是這個小組的綱領。
國外一個反消費主義塗鴉:反消費主義在全球範圍内擁有龐大的受衆。/維基百科
曾經,一句“沖啊,尾款人”,直擊打工人心中壓抑的購買欲望。可在一覺醒來後,打工人們便清醒地認識到個體經濟實力的殘酷現狀。于是退貨與退款齊飛,“便宜的留下,不需要的算了”。
一邊是頭部主播制造的數據繁榮,另一邊,一個更理性的消費群體正在崛起。坐懷不亂,是他們不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姿态;清醒精明,是他們極簡生活的綱領。
定金一時爽
尾款付了就退款
“定金一看”,今年的618預售又來了。就在不久前的雙十一,一段慘痛的剁手故事仍舊記憶猶新:
“白天打工人,晚上尾款人。付完尾款後懷揣着過幾天拆快遞時,從加班狗升級成‘拆一代’的美好期待,不料再回神時,又從‘拆一代’變成了‘負二代’。接下來一段時間裡還要繼續吃得土中土,方為‘吃圭人’。”
喊窮多年的打工人是否真的知道省錢了?
無論是“尾款人”“吃圭人”還是“定金人”,不過是網友們基于各大電商平台購物節預售模式換湯不換藥的調侃。
早在2017年,天貓雙十一開始用預售模式打開消費者的錢包。有了預售,“定金 尾款”的付款模式橫空出世。在超長預售期中,消費者隻需要支付定金,就可以享受商家規定的優惠甚至是獎品。
一般來說,定金隻占商品很小一部分價格。比如一套1800元的化妝品,定金可能隻需要一兩百元。這一次,隻需支付少量定金,90後媽媽李靖一口氣在直播間預定了22件商品,付完尾款需要6000元以上,大半個月工資沒了。
乍一看,這又是一個被購物節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尾款人”。但之後李靖向我展示了她的“購物表格”,從衛生巾、消毒水、洗衣液、奶粉、尿不濕到内褲,全都是家庭日用品。
其中一個最貴的東西是“掃地機器人”,她種草了很久一直沒買。自從有了寶寶之後,李靖的購物車少了“風花雪月”,變得無比實用。李靖說,這裡面都是日常會使用到的,上一次買是雙十一,半年剛好快用完了。
大部分寶媽成為直播間主要用戶之一,不是因為他們沉迷購物,而是因為她們需要買家用。/《82年生的金智英》
在這份購物表格裡,李靖詳細列出了各個購買商品的原價和優惠價,還對商品預售期和非預售期的價格做了一個對比,以提前知道“商家是不是先漲價後降價”。
李靖對購物節沒有執念,一切隻看價格。經常在直播間購物,她關注了幾個頭部主播的公衆号,在上面會有直播商品的預告,如果自己需要的東西剛好上了直播間,她就設鬧鐘去買,“不僅省錢,還省了不少時間”。
凱度咨詢的一份數據顯示,直播電商中滲透率最高的兩類商品是鞋服衣帽和家居清潔用品,滲透率高達65%以上。而這些用品,幾乎都基于實用的基礎。
除了像李靖這樣理性而有規劃的消費者,直播間當然也存在大量揮金如土的沖動消費型人才,特别是在李佳琦和薇娅等頭部主播的攻勢下,不少人逃不過“本來隻是想進來買個口紅,結果一不小心花了幾千塊”的剁手現場。
前幾天的618預售直播間,剛工作不久的曉鵬看到一款很喜歡的遊戲機降價了,完美的機身、鍍銀的外殼,曉鵬想象遊戲機的手感。看到定金加上尾款比原價便宜了400多元,他光速付了50元定金。
隔天醒來,曉鵬打開淘寶,“尾款突然刺眼”——3399元。面對刺眼的尾款,曉鵬突然“不愛了”,畢竟剛畢業的工資一個月才5500元,何況手機也能玩遊戲。
雖然定金是不能退的,但曉鵬自有辦法——到時候把尾款付了就可以全額退貨退款。曉鵬說,很多商家都包郵并且送運費險,因此消費者也無需為自己的沖動買單。
一場直播一場淚,經過之前幾次沖動消費的洗禮,如今的打工人,已不是當初那個單純的“尾款人”了。
在購物節以及直播間,退貨率居高不下是常态。
電商運營者小傑說,如果商家把表面GMV(銷售額)跟實際到賬金額進行比較,兩者的差異率有50%~70%。這個差異率由兩部分組成:退款率、退貨率。
小傑說:“對于退款率,在直播間秒殺購物的環境下,消費者擔心搶不到貨,抱着一種先搶了再說的心理,等到主播下播後,在商家還沒發貨之前,消費者在理性的狀态下,會在搶到的貨物中篩選,把部分貨給退掉,這個情況的比例在30%左右;對于退貨率,在商家将貨物發出,消費者收到貨之後再退回來,這部分的比例為20%左右。”
也就是說,如果你單看預售的銷售額,那的确十分驚人,但誰知道會有多少退貨率呢?
如今,買一件東西,經常要退三次貨。/圖蟲創意
套路與反套路
網購正在變得“辛苦”
參加過去年雙十一的劉婕含表示今年618已經“累覺不愛”了。
那陣子,劉婕含剛好在電商公司上班,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她密切關注了雙十一的一切玩法:百億補貼、消費券、現金補貼、現金紅包、優惠券疊加等,累計補貼近1000億元,“看起來自己好像也能分很多的樣子”。
但即便是“拿出了以前寫論文的認真勁兒”,劉婕含“最後不僅沒省多少錢,還搭進去不少時間”。
去年,随着預售期拉長,雙十一的規則也變得前所未有地複雜。滿減滿折、立減秒殺,跨店滿300減40,每一個滿減公式裡都藏着複雜套路。
劉婕含說,不少信息賣家會以極其不顯著的方式标注。比如不少鞋店會打出“雙十一鞋2折起”,這其中就有兩個“坑”在等着消費者。
這樣的套路,2元店早就用過了。/@六花花-345
首先,哪些鞋2折,商家會以極其小的字在下方寫到“具體鞋型咨詢店内”;其次,“起”這個字就有歧義,消費者進店詢問心儀産品,可能在原價上僅打8折。
另一位曾經熱衷于購物節的90後女孩小芳則表示,“搜索指定商品、浏覽指定店鋪,以及進入會場等任務需要來回切換進入不同的頁面,既繁瑣又浪費時間”。
再來,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去年“雙十一最強星秀貓”活動,消費者需要做任務來讓貓貓升級。
貓貓前期升級并不難,消費者每天都能通過簽到領取獎勵。劉婕含說:“‘最強星秀貓,瓜分20億紅包’看起來十分誘人,做任務養貓得喵币、組隊赢紅包,其實說白了就是讓你逛店、為平台拉流等。最後瓜分紅包可能也就幾塊錢、幾毛錢,你卻付出大量時間去升級。”
貓貓你不值得。
就算在今年618,本打算給家裡添置冰箱和洗衣機的陳炳睿也發現,618期間的優惠還不如之前三個月的優惠力度大,“肯定是先漲價後參加活動”,想到這裡陳炳睿覺得自己花的時間都浪費了。
淘寶某特産店鋪的店主毛毛怪說:“其實這些規則不僅看暈了消費者,我們自己也算不明白。”
2016年,毛毛怪的店鋪參加了當年的雙十一主場,規則很多,有跨店滿減、津貼補助、隐形紅包……“我們最終也沒算明白到底會便宜多少錢,原本想着至少能保本,沒想到賠了。當天保持了堅果類前三以及成交額30萬元的可觀成績,最後一算賬才發現虧了。”
在電商從業者Kimi看來,雙十一的規則越來越複雜的原因在于:“早期的雙十一能承受得起全場5折,是因為當時整個線上購物是以快消品類為主,利潤率高。但随着電商生态的豐富,不是每個行業都能承受5折。如果非要5折,部分商家會選擇提高标價,活動就會失去公信力。”
“怎麼辦呢?為了保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平台就開始用更複雜的滿減玩法來遮蔽折扣優勢的降低。”也就是說,規則越來越燒腦,就意味着平台給予的優惠本質上越來越弱。
對不起我想睡覺了。
也許是為了挽回消費者的心,今年618的規則突然又變得簡單,不用領券、做任務,而且滿200減30比去年的優惠力度大一點點。但即便是如此,購物節卻早已沒有多少聲量。
我問了身邊不少80後以及90後是否準備參加今年618,得到的答案不是“不知道預售開始了”就是“沒興趣”“沒時間”。
過度造節下
打工人溜了
在微博話題“定金一看”底下,有人說道:“定金一看,618之後還有七夕、中秋節、國慶節、雙十一、雙十二、聖誕節……”這條微博獲得了兩千多個贊。
近些年來,幾乎所有的節日都無一例外成了“購物節”,不僅如此,商家還絞盡腦汁造出更多節日:520、818、女生節、男人節、家電節、美妝節……
恭喜男人們,終于被消費主義盯上。
前兩年還對雙十一和618十分熱衷的穎寶說:“電商虛構的節日太多了,天天都在促銷,何必去擠高峰期?”她向我講述了自己的省錢購物秘訣,有需要的話就到某款批發網購平台APP上去搜同款,質量相同,價格卻幾乎是批發價,粗暴簡單。相比之下,購物節太雞肋了。
購物節引發狂歡的本質是“便宜”。但是,随着電商衆多新玩法的出現,便宜不再具備優勢。
随着拼多多的崛起,電商原本所具有的價格紅利被再一次放大,價格幾乎跌破眼球。随之,衆多主流電商平台紛紛開啟社交電商模式。比如淘寶推出了“淘寶特價版”,專門對抗拼多多;而騰訊推出了更便宜的小鵝拼拼。
社交電商的興起,讓“便宜”的商品變得更加常态化,而不再需要在每年一度的雙十一大戰之中等到淩晨1點鐘,況且還不知道是否更便宜。
在過度造節下,消費者逐漸疲憊;當“打折”“便宜”常态化,還有誰記得購物節呢?
購物節已經被打工人抛棄了。/圖蟲創意
如今購物節留給我們的,就隻剩下那些煽動人性的文字遊戲、無孔不入的商業信号和打工人花樣百出的調侃。
2020年11月4日,在雙十一前夕,網易嚴選發布微博,宣布退出雙十一電商大戰,并表示:疫情之後的第一個雙十一,我們反複思考是該“花明天的錢,為今天的欲望買單”,還是回歸初心“買對的,不買貴的”?于是,他們決定退出這個鼓吹過度消費、為銷售數字狂歡的雙十一。
雖然旁人無法确定網易嚴選這一波操作的真實目的,但我們的确發現,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疫情後确實發生着一些改變。
大概從2020年1月開始,豆瓣上一個名叫“今天消費降級了嗎”的小組突然走紅,在這個小組裡,每天有超過15萬的網友樂此不疲地分享關于消費降級的那些事情。還有不少人在小組裡分享自己的365天存錢計劃。
疫情以來,停工停産的經濟停滞,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和卑微,讓不少曾經熱衷于月光的年輕人一夜之間長大,開始琢磨起了存錢。
這樣的情況,我們也許可以在鄰國日本那裡看到參考。在《第四消費時代》裡,作者三浦??展指出,自1995年地震之後,日本加速跨入第四消費時代,人們不再追逐浮誇消費,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
除了“今天消費降級了嗎”小組,豆瓣上還出現了“不要買”“摳門聯合會”“薅羊毛”“臨期食品”等倡導省錢、理性消費方式的小組。豆瓣“不要買”小組的組長豆豆鐵并不支持“什麼都不買”,隻是希望每個人下單購物前,先結合自己的真實需求來判斷買不買,做到不盲目、不跟風。
這樣的消費理念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或者成為一些仍舊在消費深淵掙紮的人們的羨慕坐标。
不再追逐浮誇消費,而是享受簡約的生活方式。/Unsplash
在不少互聯網内容分享平台,年輕人也熱衷于分享自己的“省錢經驗”。靠着分享省錢生活方式擁有5萬粉絲的@民民醬在一條内容裡分享了各種省錢比價軟件,比如“什麼值得買”“慢慢買”等軟件,不僅提供豐富的促銷信息,還會列出各大平台的産品價格信息以及價格趨勢圖供用戶參考比對。
可以看到,随着“打工人”對自我階層定位的逐漸明晰,大家越來越傾向于“心疼自己”的理性消費。于是,在“定金一看”話題底下,我看到的幾乎都是打工人避免成為韭菜的清醒發言。就像@小晴天說的:
“我再也不是那個花5000塊錢要考慮很久的小女孩了,我現在花5塊錢都要深思熟慮。定金一看,此次618定金共計支付0元。”
參考資料
[1] 電商大促,直播開路,尾款人如何買買買| KANTAR WORLD PANEL
[2] 逃離網購節的年輕人:列“不要買”清單、挑戰百天不買新衣、打卡記錄開銷……|法制周末報
[3] 雙11至今十二年,狂歡購物節還有多少意義?|聯商網資訊
[4] 網易退出雙十一,國人的消費習慣真的變了嗎?|視界研究所
[5] 雙11商家賠錢,我信了你個鬼?/燃财經
[6] 精明消費者越來越多,特賣在中國流行起來/36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