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整點科普
螳螂屬螳螂目螳螂科動物,頭部呈三角形,眼睛如明珠般大且透亮,頸部非常靈活,能夠180°自由轉動。
其種類多達2400種,我國目前已知的就有147種,體長一般在55mm-105mm,最主要的特征是兩條大大的前肢,宛如兩把大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螳螂主要生活在非洲。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生物,其雌性在自然界卻被稱為“黑寡婦”, 因為它們總是在交配結束之後就将“丈夫”吃掉,極其殘忍!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面對母螳螂的攻擊,公螳螂既不反抗,也不逃走,反而心甘情願地在原地等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動畫片《黑貓警長》中,一對螳螂夫婦結婚後,第二天公螳螂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最後發現是被母螳螂吃掉了,堪稱是毀童年的經典之一。
但是,這樣的劇情設計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母螳螂确實會吃掉公螳螂。
螳螂的這種行為被稱為“性食同類”,指的是雌性動物在交配前、中或者後将雄性動物吃掉,反過來即不成立。
這種行為在螳螂的交配中普遍存在,目前已被記錄的有38種,隻有7種不發生性食同類的現象。
一般來說,在交配之前雄性螳螂會主動找到雌性螳螂,随後進行交尾,時間從幾分鐘到幾小時不等。
假如在交配的過程中,公螳螂的上半身被母螳螂抓住,很有可能會被吃掉,反之則能逃過一劫,所以站位是很重要的;
有數據顯示,在交配時不被吃掉的公螳螂概率隻有不到5%,下次極其慘烈;
而且,有的母螳螂并不是交配結束後才轉頭吃公螳螂,而是在交配的過程中從頭到尾一點點将公螳螂蠶食,等結束後,公螳螂基本上也沒什麼影子了。
母螳螂在交配中将公螳螂吃掉,主要有兩個原因:
饑餓:
母螳螂的體型比公螳螂要大,需要的能量也會更多一些,長時間交配會消耗掉極大的體能,後面的産卵也需要能量支撐,而公螳螂的營養非常豐富。
在饑餓的狀态下,母螳螂會将公螳螂吃掉補充營養一點也不意外。
繁衍後代:
雌性在自然界中的責任之一是繁衍下一代,母螳螂也不例外。
有數據顯示,若在交配中将公螳螂吃掉,母螳螂的産卵量能夠增加20%,而公螳螂身上的營養物質被母螳螂吸收後會流入卵中,除了能夠補給營養,還有利于産卵順利,并為後續撫養小螳螂做好充足的儲備。
本能:
螳螂是一種肉食性動物,獵食周圍的生物是本能。
一般來說,母螳螂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分不清眼前的是“丈夫”還是食物,作為一種肉食性動物,母螳螂會将附近的公螳螂當成獵物,所以也有一些聰明的公螳螂交配結束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公螳螂面對母螳螂攻擊并不是不想逃,而是當時的情況已經騎虎難下,想逃也逃不了;
而且,繁衍後代是每一個種族的本能,公螳螂找母螳螂交配主要的任務也是為了擴大種群數量,所以即便知道會有被吃掉的危險,也還是會不斷地尋找新的配偶,直至打不過或者跑不了被吃掉。
不過,也有一些公螳螂會做出反擊,甚至還會将母螳螂揍得頭破血流。
2021年1月,新西蘭奧克蘭大學Nathan Burke和Gregory Holwell兩位教授根據相關研究結果在《生物學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表明公螳螂使用武力強迫母螳螂進行交配,而公螳螂是否會被吃掉則取決于是否赢得了勝出。
假設公螳螂打赢了母螳螂,就能夠避免被吃掉;如果公螳螂輸了,交配結束後則會成為母螳螂的盤中餐。
數據顯示,有40%左右的母螳螂不會在交配結束時吃掉公螳螂,某些聰明的公螳螂會在交配時用一些食物來分散母螳螂的注意力,存活的機率能夠達到78%,比較兇殘的公螳螂則會用前肢劃傷母螳螂的腹部,身負重傷的母螳螂自然無法做出攻擊行為。
不過,這樣做公螳螂是活下來了,但母螳螂很有可能會死掉,也就無法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了。
其實,螳螂的世界并沒有人類所說的“配偶”概念,它們的任何行為完全受小腦袋中的神經抑制系統的控制,吃掉雄性同類完全是出于求生的本能,就如同人類為了生存而吃其它動物的肉是一個道理。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