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嵊州,是越劇的發源地。這門誕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傳統藝術,如今仍在不斷推動着當地的發展和變化。一起去嵊州的東王村,聽聽村民們伴着百年越劇的唱腔,走上緻富之路的故事。
東王村,位于紹興嵊州甘霖鎮,村口矗立着一棵百年香樟樹。一百多年前,勞作歸來的村民,或許就聚在這棵樹下,講一講民間故事,唱一唱耕作小調。
這種田頭歌唱十分接地氣,深受老百姓歡迎。東王村裡的四位唱書人,在香火祠堂前搭起草台,第一次在舞台上以唱書的方式為村民們演繹。
李秋順:“這邊就是我們的越劇誕生地,香火堂,它(越劇)是這樣的,原先叫落地唱書,原先越劇是沒有搬上舞台的,從1906年開始,我們的越劇搬上了舞台,從那個時候開始,有道具有演員,有劇本。”
53歲的李秋順,做過十幾年的東王村村委會主任,退下來後,他成了村裡的導遊、講解員。李秋順說,2017年,東王村投資1200萬元進行整村改造,重建了古戲台,修繕好香火堂,再經過立面改造和綠化美化,東王村成了旅遊景點。節假日裡,不少人到村裡來聽越劇,感受鄉村傳統。
李秋順:“遊客多的時候一下子來了十輛大巴(約400餘人),我們那個停車場都停滿了,還得停到這邊來,當時我們市裡的領導就跟我們講,到我們東王村來看的地方有了,聽戲的地方也有,關鍵就是沒吃的地方,市裡領導就跟我講,你村主任帶頭把農家樂先搞起來。”
帶頭搞農家樂的任務,雖然落在李秋順的肩上,但實際來做的人,是他的妻子朱秋英。夫婦倆有兩個女兒,朱秋英年輕時出去闖蕩過,第二個孩子出生後,就專門在家帶娃,她也因此做得一手好菜。丈夫說起開農家樂的事情,她主動站了出來。
朱秋英:“(那現在你成了家裡面的主力了)我是主力燒菜的,我老公幫我打打下手,累也挺累的,但還是高興的,一個是有錢賺,還有一個是其他的村民,有些能賣菜什麼的,賣雞什麼的,都有錢賺了。”
李秋順:“我們農家樂好了之後, 我們村裡種蔬菜的老百姓,蔬菜種出來之後可以銷到我們這裡,另外一方面就是養雞的,我們的土雞給客戶吃,土雞我們也是叫村裡的老百姓養,這樣老百姓也可以增收了。”
說到養雞,村裡71歲的陳阿姨,拉住記者要好好說道說道。她說正宗的農村土雞,不能用飼料來喂養,得用糠。
陳阿姨:“糠就是稻谷把米擠出後剩的,這個就是谷子的殼,當然是這個吃起來好,田裡的菜葉子,草,吃起來更加好,有時候去割草,有時候放出來到田裡面跑一下,這樣才好吃。”
陳阿姨說,他們家養了一輩子雞鴨鵝,以前靠丈夫開拖拉機,把家禽運到鎮上去賣,現在遊客多起來後,通過朱大姐的農家樂,銷量大大增加,她也擴大了養雞的規模。
陳阿姨:“吃的人多我養得多,吃的人少就養得少,以前是從10隻雞養到50隻,50隻到100多隻這樣開始養的。”
還有榨面、年糕片、筍幹菜,這些當地的土特産,東王村的袁師傅都會做。他在村口開了家小店,這些年土特産銷量的增長,實實在在看得見。
袁師傅:“這種10塊錢一包,這種5塊錢一包,以前就有得賣的,以前賣得不好,但現在賣得挺好的,遊客到東王村來玩,很多遊客都是在他們家(農家樂)吃飯以後,到我們家來看一下,來買一些東西,很多的,比以前多多了,生意也好了,以前(一年)賺一兩萬塊錢,兩三萬塊錢夠生活,現在一年可以賺十多萬元 。”
用好越劇名片,打造美麗鄉村,由農家帶動商家,由小家帶動大家,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東王村還将走得更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