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杜牧〝李杜泛浩浩〞,北宋蘇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絕世之姿〞,南宋陸遊〝濯錦滄浪客(杜甫),青蓮澹蕩人(李白)〞,我們看到杜牧、蘇轼、陸遊等人,将李白與杜甫并稱 。首次将李白杜甫并稱的出處,到底是韓愈的《調張籍》,白居易的《與元九書》還是元稹寫給杜甫的墓志銘呢?
答案:都不是
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作于元和十年到十一年(815――816年間)。
白居易《與元九書》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被貶江州司馬之後,〝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元稹給杜甫寫的墓志銘――《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作于元和八年(813年),即杜甫魂歸冥界43年之後。墓志銘中稱〝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舊唐書·杜甫傳》稱〝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自後屬文者以【稹論】為是〞。
有人說杜甫本人在生前就将自稱與李白并稱了,證據就是杜甫在大曆五年(770年)寫的〝【李杜】齊名真忝竊『愧得其名』,朔雲寒菊倍離憂〞。我們不要忽略這首詩的題目叫《長沙送李十一(銜)》,且〝李杜并稱〞也不是李白杜甫的專屬,除李商隐杜牧被稱為〝小李杜〞外,〝李杜并稱〞至少還有李固和杜喬,李雲和杜衆,李膺和杜密。杜牧筆下〝喜無李杜誅,敢憚髡鉗苦〞的〝李杜〞,指的是東漢末年黨锢之禍的相關人物――李膺和杜密。
我們知道大曆年間(766――779年)李白杜甫詩格未行,〝李白杜甫并重〞起碼是貞元年間【注:唐德宗年号,始于785年】的事情了。杜甫這首詩用東漢李固和杜喬、李雲和杜衆、李膺和杜密等人〝李杜司職,朋心合力〞的舊事為喻,表示自己此時的境遇和李銜相提并論,實在是受之有愧。
南宋劉克莊的《後村詩話》将〝李杜齊名真忝竊〞,解為〝李白杜甫〞齊名。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不排除當時李銜把杜甫和李白相提并論,杜甫表示受之有愧。清代顧貞觀《金縷曲》反用了杜甫〝李杜齊名真忝竊〞這句詩:〝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清瘦,曾不減,【夜郎】僝僽〞。由〝杜陵〞和〝夜郎〞可知,顧貞觀所理解的〝齊名〞是指李白和杜甫,明顯是受到《後村詩話》的影響。
早于813年将李白杜甫并稱的有:皇浦湜于元和七年(812年)寫的〝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孟郊于元和六年(811年)寫的〝可惜李杜死,不見此狂癡〞。
韓愈一生曾多次提及〝李白杜甫〞,《送孟東野序》【注:東野是孟郊的字】中是将李白杜甫二人與多人并述,〝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韓愈将李杜二人并稱的有:元和元年(806年)9月與孟郊聯句中的〝蜀雄李杜拔〞;806年9月《薦士》中的〝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806年3月《感春四首·其二》中的〝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
大曆年間(766――779年)考中進士的楊憑在《贈窦牟》(一作窦洛陽牟見簡篇章、偶見佳句)一詩中,寫有〝直用天才衆卻瞋,應欺李杜久為塵〞的詩句。楊憑生卒年均不祥,有人憑借某度資料〝約貞元四年(788年)在世〞,斷定楊憑這首詩一定早于韓愈806年寫的《薦士》等詩作。
元和四年(809年),楊憑曾被禦史中丞李夷簡彈劾。此外,窦牟的墓銘志是韓愈所撰,記載〝元和五年(810年),真拜尚書虞部郎中,轉洛陽令、都官郎中、澤州刺史……〞。楊憑稱窦牟為〝窦洛陽牟〞,一定是在他轉洛陽令(810年)之後,由此推斷楊憑詩中的〝李杜并稱〞,的确比韓愈于元和元年(806年)寫的《薦士》等詩作要晚。
我們繼續向前追溯:韓愈于貞元十四年(798年)2月,寫的〝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元稹于貞元十年(794)年,寫的〝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李杜〞指李白杜甫,〝蘇張〞指燕許大手筆蘇颋和張說。
将李白杜甫并稱的人,目前【貌似】最早可以追溯到元稹。留下句〝算來真是風騷将,【李杜】壇邊好策勳〞的馮伉,不是唐代卒于元和四年(809年)的馮伉,而是宋初與王禹偁有唱和往來的馮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