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芭莎品牌分析?近年來,在本土電商發展和國潮品牌崛起等沖擊下,國際快時尚品牌大範圍失勢,多次傳出撤出中國的消息,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時尚芭莎品牌分析?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近年來,在本土電商發展和國潮品牌崛起等沖擊下,國際快時尚品牌大範圍失勢,多次傳出撤出中國的消息。
結合近期不斷發酵的“新疆棉花”事件,國際快時尚乃至整個服裝行業相關品牌,在國内市場的發展變得更加“如履薄冰”。與此同時,國内服裝品牌異軍突起,無論是如安踏、李甯等成熟品牌成功轉型,還是如bosie、十三餘在内的新銳服裝品牌蓬勃發展,都意味着在當下的國内市場,國潮崛起已經确立。
作為國潮新勢力的一員,主打無性别主義的快時尚設計師品牌bosie自2018年5月成立至今,便已迅速經曆了線上起家到線下探索這一完整的新銳服裝品牌發展路徑,且成立一年便實現過億營收、2020年即便受到疫情沖擊,線下業務同比增速仍高達400%。而這也吸引着資本不斷進入,3年内完成4次融資,間接反映出市場對該品牌商業模式及所處市場前景的認可。藍鲸财經記者專訪了bosie創始人劉光耀,他向記者分享了他眼中的服裝行業。
快時尚市場原有紅利殆盡,國際品牌應變不及、節節敗退
2020年以來,受到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響,線下渠道受到沖擊,國際快時尚品牌實體店大量關停,與此同時,在激烈競争之下不具優勢的國際快時尚品牌,更是黯然退出了中國市場。
無論是今年3月初被曝出拟出售中國業務的Gap,還是在更早期便已撤出國内市場的New Look、Forever 21以及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旗下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等品牌,亦或是銷售表現不及往年的HM、優衣庫等,都反映出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已徹底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究其原因,或與上述品牌的産品力、品牌力在國内表現不佳有關。業内人士表示,上述快時尚品牌雖然價格較低,但質量和質感水平同樣很低,産品力薄弱,不符合當下年輕人及新中産等群體希望表達的特點。
在劉光耀看來,上述快時尚品牌在設計層面從國外到國内的傳導周期過長,加之對中國市場的不重視,并未結合中國市場的特性和需求做單獨的研發,導緻本土化作戰能力不強,因而從品牌力來看,也很難去跟本土的一些設計師品牌、淘品牌等進行競争。另外,這些品牌在國内的授權體系也較弱,如HM或者Zara的中國管理層其實受制于瑞典或西班牙總部,這其中就會存在一些隐性組織上的問題,導緻産品體系沒辦法太靈活。“所以,國際快時尚品牌撤離幾乎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劉光耀如是說。
CIC灼識咨詢合夥人王文華也曾在接受藍鲸記者采訪時表示,随着中國消費者服裝消費能力的上升和消費意識的覺醒,消費者更注重服裝的質量,追求更高的性價比,想要擺脫同質化的服裝産品,追求個性彰顯。同時,随着電商的蓬勃發展,消費者不難在網絡購物平台上發掘物美價廉的産品,中低端市場競争較為激烈,因此,缺乏競争力的快時尚品牌不得不退出市場。
供應鍊和渠道紅利期已過,本土服裝品牌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
事實上,不僅僅是國際時尚品牌面臨着消費環境變化帶來的挑戰,國内服裝品牌亦是如此。不過,不同的是,國内服裝品牌在挑戰之下呈現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發展态勢。
如以純、美邦、森馬、班尼路在内的上一代服裝品牌,在面對國際時尚品牌和淘品牌的雙重沖擊之下,未能及時應變、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便隻能從最初的大放異彩演變至如今的阒然無聲。而在此之下,同屬上一代服裝品牌的李甯、安踏和波司登等,則憑借自身在産品力和品牌力上的不斷發力,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在劉光耀眼中,上一代服裝品牌興起的最核心原因是抓住了當時的兩個紅利:供應鍊和渠道紅利。如國内最早一批做代工的廠家,由于把握住了那個年代良好的勞動力紅利、供應鍊基礎,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福利,成功實現了從工廠到品牌的轉身;同時,在渠道方面,大量街邊店、百貨店以及購物中心店的湧現,為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線下渠道,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給到這些服裝品牌得以發展延伸的線上渠道。
“不論是供應鍊還是渠道,這些服裝品牌的核心競争力始終是基于當時存在的一個系統性紅利,但事實上,這個系統性紅利并非長期存續。”劉光耀坦言,在服裝行業新的發展階段下,供應鍊體系已較為成熟,幾乎可以覆蓋大中小服裝品牌,同時,線上線下所有渠道也充分對外開放,所有服裝企業均可享有,因而屬于上一代服裝品牌的紅利期已經過去,新時期下服裝行業的核心競争已變為産品力和品牌力兩方面的較量,即從設計、質量、性價比等維度出發的産品力,以及從品牌背後所代表的精神主張或者文化内涵出發的品牌力。
這些國内傳統服裝企業并不關注,且沒有去經營的東西,在當下,已然成為新的核心競争焦點所在。變化之下,同樣蘊藏着機遇,而把握住這一機遇的品牌,也很快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饋,如傳統品牌李甯、安踏,也如新銳品牌Bosie。
“時尚”為主“快”為輔,新銳服裝品牌bosie式破局
資料顯示,bosie成立于2018年5月,是一個主打無性别主義的快時尚設計師品牌。
談及對于這一定位的考慮,創始人劉光耀表示,拆分下來主要有三部分:無性别主義、快時尚、設計師品牌。
“無性别主義”意味着bosie的所有衣服都是無性别區分、男女同款,因此,相對于傳統服飾品牌來說,bosie的一個sku可以對應兩個顧客,在獲客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減少了庫存積壓的情況。
而“快時尚”則是在講效率和創意,基于此,bosie一方面要滿足效率層面的款多量少、上新快,另一方面,在效率基礎上還會更加注重産品的設計和質量。據了解,bosie目前保持在每兩周一次的上新頻率,每次上新款式數量大概在40-50個。
最後延伸至“設計師品牌”部分,據劉光耀透露,這也是bosie的落腳點,即保持時尚性。事實上,時尚的本質背後是人,對于bosie來說,設計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公司提供給設計師的薪酬待遇和自主性都較高,數量方面,目前公司已擁有四十多位全職設計師,且隊伍還在不斷壯大。
受益于此,作為線上起家的新銳服裝品牌,bosie在成立一年後便實現了過億營收,也成為淘寶天貓男裝單月銷售額最快破千萬的新成立品牌。而彼時,劉光耀開始思索起bosie的未來:是繼續停留線上做一個“淘品牌”悶聲發财?還是拓展線下去打造一個極具品牌力的服裝企業?他選擇了後者。
“線上其實解決的是一個效率問題,線下解決的是一個體驗和品牌問題,兩個渠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劉光耀坦言,“如果隻做線上,bosie就會成為一個像過去5到10年裡大量湧現,但後來又消失的淘品牌,不會成為真正有品牌力的品牌。”
據介紹,自2019年4月開設第一家線下店至今,bosie已經完成了20家門店的布局,且今年還将開設25至30家線下門店,主要集中在新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劉光耀透露,目前bosie聯營店全部實現盈利,直營店除了某兩家外,也已全部實現單月盈利,盈利水平在15%-25%區間内。截至目前,bosie的單月線上線下銷售額比例已達到2:1,預計随着線下門店的繼續拓展,今年線上線下的比例還會接近1:1。“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戰略也幫助bosie打通了各個倉庫的界限,提供了更多渠道出口,從而提高貨品周轉效率、降低庫存周期。”劉光耀坦言。
本文源自藍鲸财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