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洗腦”這個詞語該怎麼界定呢?
有些人存在疑問,社會文化教育我們的過程算是“洗腦”嗎?
這當然是不同的,因為洗腦和教育的構成要素是不同的。
洗腦涵蓋了重複、斷言、塑造權威、暗示、情感傳染這些要素,這些要素都是有損個人的判斷力的。而教育指的是傳播知識,和洗腦的區别在于會不會使用那些像重複、斷言這一類的傳播手段。
洗腦的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有些洗腦很容易分辨,有些洗腦是不容易看穿的。哪些洗腦手段是不容易看穿的呢?
消費主義(1)日付消費觀
以蘇甯旗艦店的小米十為例,商品的總金額是3999元,商品詳情頁面寫的是24期免息,日均低至5.6元。
商家特别喜歡宣傳日付低至幾元,以及12/24免息,計算平均每日付款金額和計算商品總金額會讓消費者劃入不同的心理賬戶。
計算日付金額的人花錢更加大手大腳,也更容易受日付金額低的觀念影響産生更多分期付款的訂單。
分期付款是超前消費,會透支未來的購買力。
喜歡計算日付金額的人會面臨将來有将來要購買的東西以及沒有用于應急的儲備資金而陷入金錢上的惡性循環。
在分期免息付款如此普遍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計算的是商品一次性的總金額,而不是平均每日花費的金額。
(2)輕奢觀念
輕奢這個概念是這兩年火熱的名詞,介于奢侈品和普通商品之間的。為什麼這個概念會火起來呢?
目前90後正在逐步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力軍,90後還偏愛超前消費,使用貸款消費的人群超過50%。
完全的奢侈品價格太高,大部分90後無法消費,而普通商品又不受喜愛,因此輕奢品牌大火。
無論是輕奢文化,還是标配生活,都是一種體現在商品上的身份定位,商品的價值分為符号價值和使用價值,輕奢消費品正是符号價值很高的商品。
它洗腦的地方在于由媒體和資本來定義什麼是“優雅”,什麼是“愛情”,什麼是“生活”,對于消費能力很高的人來說,輕奢消費品隻是一種日常消費品。
但是對于消費能力不高的人來說,輕奢雖然是踮腳就能夠到的商品,卻會掏空這些人的購買能力。
我們又為什麼要媒體和資本來定義生活應該是怎樣的呢?
難道不買DR鑽戒,就是對愛情不忠誠嗎?
知識付費
消費主義很具有洗腦特征,在整個互聯網市場,還有另一種普遍的洗腦方式,那就是販賣焦慮,販賣焦慮的人是為了收割焦慮。
販賣焦慮的方向非常廣泛,大到成功學,小到健身、讀書、旅行。
互聯網上有很多速成的付費課程,比如說“一周内如何成為文案高手”,情商課程,人生管理課,羅振宇的邏輯思維等等。
這些付費課程都有幾個共同特點:
無論是情商,還是提高邏輯能力,從來沒有速成的方法,很多購買付費課程的人隻是因為感到知識焦慮而去購買這些課程。
那些教你月入百萬的人是靠你的相信實現了他的月入百萬的生活的。
不是說知識付費完全沒有用,而是這些知識付費的内容幾乎全部都是二手知識,它根本沒有辦法幫助你提升你想得到的情商、邏輯思維能力等等,它隻能幫助你緩解你的焦慮,以及幫助他們賺錢。
我以情商為例,這個概念的創始人寫了整整6本《情商》。又或者邏輯思維涉及到的著作數都數不過來。
哪來的速成法則呢?在這些二手的碎片化知識的教導下能夠有什麼質的提升?
絕大部分有用的知識都是免費的,隻是看你會不會去學。
努力決定論“你失敗是因為你不努力”“你窮是因為你懶”“年輕人就應該996”和”趁着年輕就應該去創業”這些言論,都在強調努力決定了你的成敗以及你的價值。
成功分為内部歸因和外部歸因,努力決定論則是把成功都歸結為内部,忽略了外部因素中的資源、運氣等等條件。
它之所以洗腦是在于改革開放的20多年整個社會都是高速發展的時期,整個社會機遇很多,那一代的人普遍認為努力可以決定一切,因為他們的努力都有确确實實的回報。
而現在市場環境已經高度成熟,已經不是簡單的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的了,還要看外部因素中的資源和運氣。
我們看待成功人士往往帶有幸存者偏差的想法,忽略了時代背景、也忽略了個人的資源背景。
成功是無法複制的,所以成功不是努力就可以決定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