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2022鄉村振興常德

2022鄉村振興常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7 01:30:00

來源:【華聲在線】

2022鄉村振興常德(田園處處桃花源)1

高标準農田讓常德糧滿倉。 蔔雲 攝

2022鄉村振興常德(田園處處桃花源)2

桃源賽陽村依托文旅産業推動鄉村蝶變。 甘霖 攝

2022鄉村振興常德(田園處處桃花源)3

“南方吐魯番”澧縣葡萄熟了。 楊孚春 攝

2022鄉村振興常德(田園處處桃花源)4

春風吹進山村來。 賀良平 攝

魯融冰 徐虹雨 張可軍 方松波

金秋時節,沅澧大地,遍地金黃,瓜果飄香。

在鼎城區草坪鎮興隆街村,千畝優質稻迎來豐收,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桃源縣理公港鎮張家山村,600畝猕猴桃應季成熟,果農正忙着采摘,預計今年産量近10萬公斤。

澧縣城頭山鎮農康葡萄産業園,葡萄喜獲豐收後,通過科技攻關實現二次挂果,冬季葡萄将在12月上市。

石門縣蔥茏山野間,正大集團100萬頭生豬産業鍊項目的21個養殖廠、1個飼料廠建設正酣……

位于洞庭湖西濱的常德,土壤肥沃、氣候溫潤、物産豐饒,素有“洞庭糧倉”、“魚米之鄉”之稱,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連續18年居湖南省第一。作為農業大市,如何書寫鄉村振興的“時代答卷”?

常德市錨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标,真抓實幹,銳意進取,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提速專項行動,以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村産業發展,以城鎮化的思路抓鄉村建設與管理,努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前列,以農業的高質高效、農村的宜居宜業、農民的富裕富足,成就鄉村振興的常德樣闆。

如今,漫步在桃花源裡,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載滿鄉愁記憶的田園山水畫卷,正和着“鄉村振興”的号角,在這片沃土上鋪展開來。

堅守底線 鞏固“戰果”勢頭勁

不同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持久戰,是全域、全員、全面的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前提。因此,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是全面打赢脫貧攻堅戰後,一個重要而緊迫的新課題。

為破解這一課題,常德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廣大幹部在堅守底線中落實責任,苦幹實幹,力度不減,采取“五抓”幫扶,接續推進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确保不出現返貧和新緻貧,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抓監測幫扶。常德市通過“問、算、核、判、評”5個步驟,對所有農戶實施“一戶一畫像”,把基本情況“畫清”、把收支細節“畫透”、把主要困難“畫準”,逐戶分析研判,實現應納盡納;對監測幫扶做到“一戶一故事”,堅持缺什麼補什麼,既有真金白銀扶持,又有真情實感付出,達到應幫盡幫。目前,全市共納入監測對象9532戶22711人,已消除風險4776戶11438人,監測對象戶均享受幫扶措施4條以上。

抓增收幫扶。常德在全省率先制定《關于促進脫貧戶監測戶穩定增收的意見》,明确20條促進穩定增收的具體措施。針對每個脫貧戶監測戶實際情況,制定幫扶舉措、落實幫扶措施,促進穩收增收。

常德市“兩有”脫貧人口、監測對象實現産業幫扶全覆蓋。同時,常德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财政獎補等形式,鼓勵支持市場主體穩就業擴就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吸納脫貧人口就業、鼓勵脫貧人口監測人口創新創業。截至目前,常德市脫貧人口就業人數達14.46萬人,建成幫扶車間905家,開發公益崗位11206個。建立健全農村低保标準常态化增長機制,綜合施策确保整戶兜底保障戶家庭年人均收入增長保持8%以上。

抓問題整改。對照省裡交辦的問題,常德市舉一反三,确定需整改的3大類24個具體問題,逐一研究整改措施、制定整改方案,做到“五個一”,即一個問題、一套整改方案、一名責任領導、一個牽頭單位、一抓到底。并組織開展“幹部大走訪、底數大摸排、問題大整改”活動,全市共摸排各類問題2769個,目前已全部見底清零。

抓政策落實。常德市教育、醫保等20家市直行業部門出台優化調整銜接政策,進一步提升防貧監測、醫保報銷、教育保障等政策保障力度。按照全市一盤棋,市縣行業部門對口指導、鄉村兩級具體落實的思路,以村為單位對“三保障”和安全飲水、易地搬遷等各類底子進行再起底、再排查。全市所有村居均建起14本工作台賬,促進政策全面落地。

抓風險管控。科學研判、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沖擊、脫貧戶發展不善導緻背上債務、小額信貸逾期等風險。切實加強輿情應對工作,堅持有訪必核、有訴必應、有難必幫,不斷提高群衆滿意度認可度。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山片區脫貧縣石門,用脫貧攻堅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力度不減、标準不變、幹勁不松,着力從體制機制、政策扶持、振興力量、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6個方面有效探索,走出一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石門之路。

産業為要 鄉村經濟動能足

鄉村振興,産業為要。

常德市緊緊牽住産業振興這個牛鼻子,不斷夯實鄉村産業基礎,實現主導産業穩産保供,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品牌興農平穩推進,農業産業在沅澧大地結出累累碩果——

“常德香米”“常德紅茶”“常德甲魚”“常德茶油”“常德米粉”等區域公用品牌,獲得國家地理标志登記保護或證明商标,“三品一标”累計新獲證808個。

鼎城區草坪鎮抓住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建設這一契機,重點打造“常德香米”品牌,大力推廣高檔優質稻種植,建立萬畝優質稻基地,與常德金健米業、隆平高科等上市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實行訂單生産。全鎮優質稻推廣面積超3萬畝,累計增産400萬公斤、增值1000萬元。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依托稻作源文化公司,打造集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蔬果采摘、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稻田文化産業園。

傳統農業大縣澧縣,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今年8月18日,“澧品倉”區域公用品牌正式發布,“陽光玫瑰”葡萄、“錦繡千村”香米、“雙上綠芽”茶葉等15款特色産品入“倉”。優質農業産業抱團發展,農産品品牌效益顯著提升,幫助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在品牌興農戰略引領下,還湧現出一批産業強鎮、特色小鎮。如,黃山頭鎮、茶庵鋪鎮獲批國家農業産業強鎮示範鎮,西湖牧業小鎮入選全省首批特色産業小鎮,壺瓶山鎮、桃花源鎮成功獲評省級特色文旅小鎮。

産業興旺,為鄉村振興帶來強大動力。

湘佳牧業是石門縣首家本土上市企業,被譽為“中國生鮮家禽第一股”,築起20億元的“家禽王國”。這些年,湘佳牧業通過聯合種養等方式,直接帶動30多個村2000多個農戶6000多人走上緻富路。公司免費提供雞鴨苗、飼料和養殖技術指導,雞鴨長大後按保護價收購。“我靠養雞養鴨脫了貧,修起兩層小樓,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石門縣新鋪鎮嶽家棚村村民程遠山說。

桃源縣熱市鎮雲盤山村原本是一個沒有産業、沒有集體性收入的薄弱村。熱市雲頂溫泉旅遊度假區項目落戶後,村裡常年在溫泉酒店務工人員有60人。脫貧戶李文龍在酒店當保安,一個月收入3000多元。遊客每年還為全村帶來約30萬元的農家樂餐飲、商鋪零售等收入。雲盤山村瞄準溫泉經濟,做出新一輪村莊建設規劃,提出“共建詩畫雲盤山,同築百年鄉村夢”的口号,振興發展後勁十足。

近年來,常德市堅持把産業振興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主要舉措,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突出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模式,構建鄉村産業體系,實現量質齊升、加速發展的良好态勢。

截至2021年底,全市2106個村(涉農社區)中,經營性集體經濟收入村均達9.88萬元,同比增長9.47%;1208個“薄弱村”實現減半目标。

生态宜居 美麗鄉村氣象新

夜幕降臨,鼎城區謝家鋪鎮向家巷村幸福屋場熱鬧起來。跳廣場舞、打乒乓球、散步、聊天,在公園般的環境裡,村民們享受着惬意時光。

“這裡原來是一片荒地,雜草叢生,周邊隻有一條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向伯生說,現在村裡條件好了,有了硬化路、寬帶網、自來水,城裡的客人也來得多了。

近年來,常德市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通過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生态環境、豐富精神文化,形成人與自然互生互融的局面,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2021年,常德市累計發動村民群衆66.7萬人次,籌集社會資本1.4億元,清理生活垃圾42.1萬噸、水塘3.1萬口、溝渠2.4萬公裡、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産廢棄物5.5萬噸,拆除空心房1723間、殘垣斷壁3413處。

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堅持首廁過關制,強化新建戶廁質量監管,新(改)建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29590個、農村公廁200座,分别占全年任務數93.9%、100%。深入開展“回頭看”,建立問題台賬,發現問題立行立改。

按照“片區示範、百村創建、全域推進”的思路,常德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示範片建設,以點帶面全域推進鄉村振興。同時,把準群衆自治熱情這個關鍵點,将群衆發動起來,讓群衆參與進來,激發起群衆建設美好家園的主人翁意識,發掘出蘊藏在群衆之中最強大的内生動力。

石門縣創新探索村以下微治理路徑,形成以屋場為微治理單元的“兩聯兩包”(即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黨組織、自治組織聯動包片區,黨員、屋場員聯戶包屋場)村級治理模式。該縣27個鄉鎮(街道)、農林場的316個村和農村社區共劃分為1058個片區、3627個屋場,編織出全域覆蓋的治理大網絡,讓群衆唱主角,事在屋場辦。

積小治為大成。近年來,津市市深度探索小存折衛生勵治、小農戶庭院改治、小屋場環境整治、小集鎮産業促治的“四小治”新模式,催生人居環境“美麗嬗變”,打造出全域共美、環境秀美、産業壯美、風尚淳美、生活甜美的“津美農村”新景象。

津市全域治理服務清單模式成功入選全國第三批鄉村治理典型案例,該市先後獲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示範縣市、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市、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市、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全域推進示範縣市。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發的蝴蝶效應,帶來的不僅是鄉村面貌的改變,更為經濟增長、文化進步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動力和支撐。

8月16日晚,武陵區丹洲鄉“藝丹沅”文藝部落,“望鄉·武陵”鄉村音樂會精彩上演,引來衆多遊客。

丹洲鄉距常德市中心不到半小時車程。近年來,不少村民選擇進城安家就業,出現大量無人打理的“空心房”。

為破解這一難題,當地依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修繕閑置農房,吸引一批文化機構、文化藝人入駐,這些“新村民”将“空心房”變為文藝的童話世界,别具特色的“藝丹沅”文藝部落自然形成,走出一條用文藝盤活農村閑置資源,以文藝賦能鄉村振興的探索之路。

鄉村天地闊,振興寫新篇。如今穿行沅澧大地,但見産業發展如火如荼,鄉村建設穩步推進,文明之風遍吹田野,群衆幸福感、獲得感與日俱增……常德,正以時不我待的熱情,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踔厲奮發、闊步前行,描繪着田園處處桃花源的大美畫卷。

本文來自【華聲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