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

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9:52:40

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作者:冉丹文森特·梵高,一個驚世駭俗的名字對許多人來說,這位後印象派的太陽之子充滿傳奇色彩——他為了藝術的召喚而不惜犧牲自己;他被誤解、被疏遠,不顧一切踏上一條掙紮和貧困之路;他屈服于精神病痛最終孤獨地死去;他悲劇性地死去後又轉瞬涅槃,成為藝術史上備受追捧的神話……他是瘋子,是天才,是熾熱、短暫卻絢爛至極的矛盾體,可他究竟是誰?,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梵高瘋子)1

十分鐘帶你了解梵高

作者:冉丹

文森特·梵高,一個驚世駭俗的名字。對許多人來說,這位後印象派的太陽之子充滿傳奇色彩——他為了藝術的召喚而不惜犧牲自己;他被誤解、被疏遠,不顧一切踏上一條掙紮和貧困之路;他屈服于精神病痛最終孤獨地死去;他悲劇性地死去後又轉瞬涅槃,成為藝術史上備受追捧的神話……他是瘋子,是天才,是熾熱、短暫卻絢爛至極的矛盾體,可他究竟是誰?

2月27日至5月22日,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SBMA)推出西海岸首場展覽——“梵高之眼:梵高與他的靈感之源”。展覽從梵高的成長環境、社會結構、藝術淵源等角度來探究梵高與他的創作故事,帶觀衆走進19世紀沉浸于這位世界上最受崇拜的藝術家之一的視覺想象中。展覽展出20件梵高真迹,悉數展示了他短暫的10年藝術生涯中各個時期的标志性作品,以及來自25家博物館的100多件他所仰慕的藝術大師之作,如莫奈、高更、馬奈等,通過作品的隔空對話,戲劇性地展現多位藝術家與梵高的藝術情緣。同時,這也是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耗資5000萬美元整修後的首次展覽。

花瓶裡的白玫瑰(油畫)梵高美國國家美術館收藏 聖巴巴拉藝術博物館(SBMA)供圖

1853年,梵高出生于荷蘭鄉村的一個牧師家庭,他生性敏感卻從未被偏愛,為了取悅父母也曾嘗試做過商店學徒、教師、傳教士,在迷茫與困頓之中找到他一生的摯愛——繪畫。“我想畫出觸動人心的素描,我想透過人物或風景所表達的,不是傷感的憂郁,而是真摯的悲傷。”從27歲學畫到37歲謝世,梵高在這短短10年間創作出2000多幅作品,可這樣的努力也未曾讓他收獲名利,相反,他乖張的作品風格飽受争議,偏執的性格遭人冷落,就連他引以為傲的畫作也無法讓他飽腹,甚至日常開銷都得依靠他的弟弟提奧接濟。在所有人看來,當時的梵高無疑是一個失敗者,但縱使命運萬般不遂人願,他對繪畫的熱情始終如一,也許這就是他與世界溝通的唯一途徑,将生活中的痛苦與磨難轉化為畫布上的期望。

磨 砺

梵高受到海牙畫派藝術家的影響,并熱衷于版畫,早期的作品色調灰暗憂郁,仿佛在訴說自己生活的窘迫和内心的壓抑,此時的他并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過素描,在畫作的筆觸中能看出對造型、結構的試探和摸索,這也成就了他未來藝術風格的一大特點。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礦區做傳教士的那段時光,他看到了社會底層生命的卑微——貧困、饑餓、疾病……深深刺痛梵高的内心,他想把人間百态客觀、寫實地表達出來,把對宗教以及救世主的熱忱注入到畫中的人物中,由此對創作的意義有更深度的解讀。從倫敦、巴黎等地兜兜轉轉一圈,事業卻一事無成的梵高回到家鄉紐南,故鄉的自然風光滋養着他的藝術靈魂,可他仍然不滿。他敬仰米勒,立志成為“農民畫家”,為了體會農民生活的本質,他也在烈日炎炎下同農民一起勞作,徹底地過着農民生活,這一時期,對人物的研究和刻畫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1885年,畫作《吃土豆的人》誕生,這是梵高的得意之作。畫面中,低矮狹小的木屋内5個人局促地圍坐在餐桌前,一盞昏暗的煤油燈照亮了他們皺紋溝壑的面孔和骨瘦嶙峋的軀體,他們正在用自己辛勞耕作的雙手取食來之不易的土豆。梵高在用心描繪現實,表達真正的平民現狀,畫中所诠釋的生命力超越了繪畫技巧和結構本身。但遺憾的是,這幅畫粗拙的造型和暗淡的顔色一直被當時的畫商和藝術家所诟病。

轉 折

19世紀末,崇尚科學的歐洲世界随着工業化的強勁步伐推動着藝術的變革。在現實主義美術蓬勃興旺的時期,藝術中的一切熱情和遐想都被冷靜化、客觀化。顯然,僅僅表現真實生活的創作已經無法承載現代人的精神訴求,而此時尋求自我内心召喚的梵高借此迎來了他表達無數可能性的黃金時代。

如果說梵高早期的作品質樸無華,那麼,1886年之後的作品則燦若星辰,這一年他前往巴黎,成為創作風格變遷的分水嶺。當梵高還徘徊在田野之間,印象派已經席卷巴黎藝壇,在這裡,世界多彩絢爛、天馬行空、名家雲集……撲面而來的巨大反差讓他陷入極度痛苦,決心打開彩色的心境。另一方面,日本浮世繪在西方世界風靡,這些來自東方藝術的色彩、視角獨到的構圖、異域文化的風姿讓梵高産生了強烈向往,開始熱衷收藏、臨摹,好似找到新的藝術生命。在豐沃土壤的培育下,梵高開始融入點彩,以明亮的色彩大膽嘗試,創作主題也從田間勞作轉向街角咖啡館、塞納河畔、靜物花卉、人物肖像等,在幾近瘋狂的創作中日漸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例如《塞納河上的橋》《帶煙鬥的自畫像》《唐吉老爹肖像》。正如他自己的預想:“未來的畫家将是前所未有的善于運用色彩的畫家。”

燦 爛

一生孤獨且苦難的梵高也曾對高朋滿座充滿期待。1888年,他來到法國小鎮阿爾,沉醉于原野的甯靜,享受靈魂的自由。他迷戀這種自然的氣息,并着手創立一個名叫“南方畫室”的藝術沙龍,邀請相識的藝術家們與之分享,雖然僅僅得到高更的應邀,但也着實令他欣喜若狂。

梵高對高更的情感千絲萬縷,有對前輩的崇敬之情、有對同僚的妒忌之心,也有對摯友的珍愛之意,正如他的曠世名作《向日葵》系列般燦爛奪目。為迎接高更的到來,他計劃以向日葵畫作裝點阿爾的小屋,在他眼中,鮮豔的黃色代表太陽的顔色,像閃爍着的熊熊烈火,像他深藏内心的炙熱,他稱“向日葵是屬于我的花”。對梵高來說,作畫的過程好似在提煉靈魂,将生命滲透至藝術,是他執著的追求。

高更的到來也促使梵高進入創作的第二次高峰。兩人互相仰慕,共同作畫,他的自信和狂熱湧現出來,散落在《黃房子》的任何一個角落,傾其所有表達着自己的憧憬和幻想。好景不長,創作理念和藝術追求的差異最終讓他們的矛盾在相處的62天後爆發。

迷 惘

高更離開後,梵高幾近崩潰,《高更的椅子》訴說着他的孤寂,在他心裡,高更就像是畫中黑夜裡的明燈。随後幾個月,精神病痛的折磨讓梵高自己走進聖雷米醫院。這個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瘋子,在1年的時間裡創作了上百幅作品,誰曾想這些光怪陸離的塗塗抹抹居然能成為如今的絕世經典。

此時的梵高内心早已千瘡百孔,透過《奧維爾教堂》《星月夜》可看到他的焦灼:扭曲的線條、沉重的天空,每一筆都是他内心的宣洩和虛幻的遐想。可即便如此,畫中的物體在他筆下仍猶如火焰般向上翻騰,寄托着他的全部激情以及對蓬勃生命的熱愛。

1890年,梵高在他離世的前幾日留下《烏鴉群飛的麥田》。畫面上依然跳躍着鮮豔的黃色,而天邊詭異的雲霞和群飛的烏鴉沒有一絲祥和,他運用大量色彩,傾注極度的情感來創作,無力的生命已經讓他望不到盡頭,疲憊不堪。

梵高的一生是一場有始無終的悲劇,是神秘的,是一個謎。但他與弟弟提奧之間的數百封信件,為我們留下了難得的文獻記錄,傳記式地描述了他每個時期創作的心路曆程,更是他與自己靈魂的對話。他所欣賞的藝術家類型繁多、數不勝數,從倫勃朗到浮世繪版畫,從學術派到先鋒派,任何精華都成為他探尋自我的養分,這是通過一生的閱讀和不斷觀察其他藝術作品積累起來的。他也曾高聲呐喊:“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後才是歡樂。”梵高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對藝術的追求永遠炙熱,永遠在路上。(冉丹)

來源: 中國藝術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