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小灰上小學的時候,
有一天小灰向他的小學老師請教問題......
————————————
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
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
首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素數的含義:
所謂素數,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所整除的數。比如 2,3,5,7,11,13,17,19......
話說有一天,哥德巴赫同學腦洞大開,發現有許多正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什麼意思呢?讓我們看幾個例子:
整數9,可以寫成 2 2 5
整數16,可以寫成 2 7 7
整數30,可以寫成2 11 17
那麼,如何能證明,任何一個大于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哥德巴赫自己也想不出來,于是他寫信詢問他的朋友歐拉。
歐拉把哥德巴赫的命題做了如下轉化:
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
這又是什麼意思呢?讓我們再看幾個例子:
偶數6,可以寫成 3 3
偶數18,可以寫成 5 13
偶數24,可以寫成 5 19
“任何一個大于5的整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
為什麼說這兩個命題等價呢?
簡單地解釋,把所有寫成兩素數之和的偶數再加上2或3,就可以表示一切大于5的正整數:
這樣一個等價版本的命題,就成為了後世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什麼是殆素數 ?
所謂殆素數,是指素數因子的個數不超過某一固定常數的正整數。
比如 15=3×5,有2個素數因子,我們可以說整數15是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2的殆素數。
再比如 45 = 3×3×5,有3個素數因子,我們可以說整數45是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3的殆素數。
而真正的素數,本身就隻有1個素數因子。
想要一步到位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一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恐怕并不太容易。那麼我們不妨降低要求,首先證明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殆素數之和,再一步一步向最終目标推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1920年,有人成功證明了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 “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9” 的殆素數之和,這個成果被簡稱為 “9 9”。
很快,更多的 “捷報” 陸續誕生:
1924年,“7 7” 被成功證明,即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因子數量不超過7” 的殆素數之和。
1932年,“6 6” 被成功證明。
1937年,“5 7”、“4 9” 被成功證明。
1938年,“5 5” 被成功證明。
1940年,“4 4” 被成功證明。
1956年,“3 4”、“3 3”、“2 3” 被成功證明。
1962年,“1 5”、 “1 4” 被成功證明。
1965年,“1 3” 被成功證明。
1966年,“1 2” 被成功證明,這一次的功臣是我國的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先生。
用最直白的語言來描述,陳景潤證明了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素數A 素數B×素數C)或(素數A 素數B)的形式。
(私信回複 論文 兩個字,可查看陳景潤證明“1 2”的論文)
此時,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進展距離最終目标隻有一步之遙!
而這個問題的終點,“任何一大于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就是傳說中的 “1 1”。
因此,這裡的“1 1”指的是兩個素數之和,千萬不要把它理解成字面上的1 1=2,不然就丢人現眼了!
哥德巴赫猜想的未來
既然陳景潤先生已經成功證明了 “1 2”,那麼最終證明 “1 1” 豈不是手到擒來了?
很遺憾,一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的終點 “1 1” 還是沒有得到成功證明。
時至今日,有許許多多的 “民間數學家” 花費大量精力試圖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他們對于數學世界的探索精神很值得贊賞。但是,由于缺乏起碼的數學功底,他們的證明往往從根兒上就是錯誤的。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也期望着有朝一日,哥德巴赫猜想能夠被某個絕世的數學天才成功證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