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曆史書和時事新聞中,經常會看到左派(左翼)、右派(右翼),那這幾個名詞是怎麼來的呢?
在中學時,曆史老師也會一直強調“左”傾一定要加引号,右傾不加,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同憂不同樂“左派”和“右派”這兩個名詞其實是舶來品。
其起源要追溯至大革命時期的法國。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第三等級民衆攻占了法國封建王權的象征——巴士底獄,揭開了資産階級大革命的序幕。
巴士底廣場的紀念銅柱
緊接着,民衆武裝又奪取了巴黎市政府,并組織起了制憲議會,政權被第三等級所掌握。
1789年8月26日,由第三等級代表組成的制憲議會通過了著名的《人權宣言》,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人生來平等”、“私有财産神聖不可侵犯”等原則。
然而,随着革命的繼續推進,第三等級内部出現了裂痕。
當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教會僧侶為第一等級,世俗貴族為第二等級,而資産階級、普通市民、農民、手工業者等屬于第三等級。
很明顯,除了教會僧侶、貴族外,其他的都是第三等級。
所以第三等級中有來自各行各業、從富人到貧民的形形色色的人,成分非常複雜。
反映三個等級的漫畫
雖然共同起來參加革命,但是他們的出發點和利益訴求是有很大不同的。
這個問題在革命開始時并不突出,畢竟他們有共同的敵人——封建專制勢力,此時的他們還忙于“造蛋糕”。
但當革命取得階段性勝利、封建統治看似瓦解、“蛋糕”做好後,怎麼“分蛋糕”就成為了大問題,第三等級内部的矛盾就被徹底激化了。
曆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沒有蛋糕時,有造蛋糕的困難,有蛋糕時,有分蛋糕的煩惱。
相比較起來,“造蛋糕”看似困難,但“分蛋糕”才是真正的兇險。
這是人性的貪婪決定的,可同憂不可同樂。
這一點我國古代的統治者也看得非常清楚。
東晉簡文帝司馬昱之所以一再請謝安出山,就是因為他認為謝安“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晉書·謝安傳》)。
左派 and 右派扯遠了,還是繼續看法國人的故事。
這種激化的矛盾,在大革命開始後的第三年,即1791年召開的制憲議會中,徹底表現出來。
當時參會的第三等級代表分為了三個派别:
以米拉波為代表的大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化的貴族,他們主張比較溫和的改良,要求保留國王。
再就是以著名的羅伯斯庇爾等人為代表的雅各賓派,他們比較激進,不同意效仿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主張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
當然,還有誰也不得罪的中間派。。。
有意思的是,在制憲會議上,比較激進的革命派齊刷刷地坐在議會的左半部分,而溫和的保皇坐在議會的右半部分。
如今的法國國民議會
由于這種政治派别争論與坐席位置之間的吻合,後來,法國人就将進步的、革命的政治勢力稱為“左派”“左翼”。
而将保守的、維持現有秩序的稱為“右派”“右翼”。
“左”傾為什麼帶引号後來,在國際共産主義運動中,無産階級政黨内部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想和行動,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左”傾錯誤,另一種是右傾錯誤。
其中“左”傾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觀,脫離社會現實條件,陷入空想、盲動和冒險的傾向。
陳逸飛·油畫《魯迅在“左聯”成立大會上講話》
這會對革命造成巨大的損失,而看上去類似的左派則往往對社會有積極的貢獻。
所以為了将“左”傾與左派相區分,表示貶義,便在“左”字上加了引号,即“左”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