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北京經開區社會事業局與西城區教育委員會簽訂合作辦學備忘錄,這一次的“合作辦學備忘錄”重點實現了兩件事:
第一,西城區将會在“經開區台湖-4區域”和經開區聯合打造兩所“公立”名校:北京小學分校和第八中學分校。
這兩所“名校”的落地,主要是為了解決“優先解決台馬地區産業落地後,新城産業人才子女入學缺口問題”。
而且将由“由經開區引進,屬經開區進行管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所學校的位置都不在現有的“亦莊獨立學籍區”範圍内,而是位于“通州台湖地區”。
理論上,如果這兩所“名校”屬于通州學籍管理,那麼應該由通州區教委來簽署“合作辦學備忘錄”。
既然是由“經開區社會事業局”來牽頭管理,我們判斷這兩所“名校”的學籍應該屬于“亦莊獨立學籍”,而不再是“通州學籍”。
這就意味着“通州台湖地區”可能即将進入“亦莊獨立學籍區”的範圍,“通州雙限政策”也有可能即将出現“調整”。
其實上次經開區管委會就已經基本官宣:通州台馬地區的“雙限購房政策”正在申請調整,未來經開區工作人員也可以在台馬地區購房,從而打破“通州雙限”政策的限制。
因此,随着“台馬地區”的“經開區化”,那麼其“學籍管理”并入“亦莊獨立學籍區”,那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意味着“台馬地區”的上學孩子,中考不用再考“通州高中”,而是直接報考經開區的高中,可能普高率優勢會更明顯。
台馬地區的房價顯然是“利好”的,“亦莊獨立學籍區”就出現了“首次擴區”。
第二,從2022年年起,經開區優質中學可以接收部分西城小學畢業生到經開區就讀初中,緩解西城學位壓力。
衆所周知,北京西城區未來幾年的“初中學位”壓力非常大。
比如說2020年西城區“六年級”的在校生僅有1.28萬人,到了“四年級”就已經增加到1.5萬人了,“一年級”在校生更達到了2.1萬人。
預計2022年西城區“幼升小”規模将會超過2.2萬人,2023年将會達到“創記錄”的2.5萬人。
西城區的“小學生”規模越大,對“初中學位”的需求就越大。
而目前西城區的“初中學位”一個年級最多隻能提供1.3萬個學位,就算未來不斷增加初中學位,針對2023年這個2.5萬規模的“小學生”也是“供不應求”的。
因此有可能部分“西城區”的小學生就需要“跨區”到經開區上初中了,用這種辦法可以有效緩解“西城區學位壓力”。
其實在北京要想“跨區小升初”是不容易的,要麼需要有房産,要麼就需要有戶口,否則基本很難實現“跨區小升初”。
但是西城區從2022年開始的“跨區”經開區“小升初”,應該不需要房産或者是戶口,而是直接“錄取入學”。
隻要是西城區的小學生來經開區上學,全部都是“優質中學”。
那麼究竟是“哪些西城小學生”會被經開區的“優質中學”錄取,目前還沒有最終的方式公開。
同時西城的小學生到經開區“上初中”,未來的中考是“考經開區的高中”,還是可以考“西城高中”。
具體的辦法也還沒有公布。
但不管如何,這對于經開區和西城區來說,是一種“雙赢”:經開區可以獲得了“西城區的優質生源”,而西城區則可以有效解決“初中學位”不足的問題。
“亦莊獨立學籍區”就出現了“生源擴區”的優勢。
總體上來看,自從2021年4月份,北京經開區獲得“教育獨立”的特權後,“亦莊獨立學籍區”的發展是非常“迅猛”的。
這一點當然離不開“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首先是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都優先向“經開區”傾斜,這些年給經開區引進了“人大附”,“十一學校”,“北京二中”,“建華學校”等名校資源。
未來還将引入首師大、北京小學、北京八中等“名校”,可以說是要什麼給什麼,連“北京兒童醫院”都放在了經開區。
優勢資源傾斜力度“非常大”。
同時為了提高亦莊經開區的“教育水平”,還想方設法提高經開區的“優質生源”,比如中考允許經開區針對海澱學生“擴招”,這一次又允許“西城小學生”跨區經開區,這一切都是為了“提高經開區的生源質量”。
當然,北京的這一切努力也不會“白費”。
北京經開區已經成為北京“高新技術”産業的重要承載地,2021年的GDP規模可能将會超過3000億,擁有幾十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号稱“北京的深圳”,一個亦莊相當于三個通州。
亦莊毫無疑問,肯定是北京的“納稅大戶”。
因此,亦莊作為北京經濟的“GDP大戶”,同時也是北京的“納稅大戶”,這樣的地方肯定是要被“特殊照顧”的。
未來,經開區的資源和政策優勢,可能還會進一步“利好”,可以說亦莊的核心區“經開區”将會是北京南城最值得投資持有的片區。
沒有之一。
“亦莊獨立學籍區”将不僅僅是“概念”,而會逐漸成為北京最強的“學籍區”之一,原因無他,北京市“毫無保留”的支持!
【加入交流群,請私信大山老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