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十八扯 026
蜀國千年蜀地史,龜城裡出龜兒子。孔子孟子在念經,老子說話敢不聽。
兇人一句看錘子,擡頭叉腰用手指。錘子老子龜兒子,今天來擺瓜娃子。
01 “瓜娃子”是從哪兒來的
四川人嘴裡有“四大口頭禅”,已經成為了四川話的标志性詞彙。很多影視劇和文學作品裡,但凡出現四川人都會臉譜式的說上幾句“老子”、“龜兒子”、“錘子”。有趣的是,幾乎每個外地人學會的第一句四川話都是最有代表性的“瓜娃子”。那麼“瓜娃子”是啥子時候進到四川人的嘴裡呢?
相較于前面我們聊過的“錘子、老子、龜兒子”,“瓜娃子”的由來應該是最特别的。“瓜娃子”一詞是由“瓜”加上“娃子”組成的,我們分開來看兩者的出處。
“瓜娃子”一詞最早完整見諸于文字是出自1930年唐樞編撰印制的《蜀籁》。該書搜集了5000餘條四川方言詞語及俗語。書中記載了“瓜娃子有瓜福”、“瓜娃子頭上有青天”。這在之前“瓜娃子“都隻存在于川人的口語之中。
《蜀籁》搜集了5000餘條四川方言詞語及俗語,很多已經不再使用了
四川人喊其他人曆來喜歡用“娃“字,比如喊男孩子為”男娃子“,稱女孩子作”女娃子“。親戚朋友會喊親近的人”張三娃“,”李大娃“等稱呼。社會上這種稱呼也很多,比如川人喜歡喊小偷為”賊娃子“,把長得五大三粗的壯漢叫做”莽娃兒“。
相較于“娃“字來源的簡單明了,”瓜“的字來源就顯得尤為撲朔迷離。“瓜”原本僅僅指一種植物,是啥子時候有了”傻瓜“的含義呢?
說法有三,我們一一看來。
有一種說法是“瓜州說“,用“瓜”代指“傻瓜”的源頭來自古代瓜州。根據《宋史》上記載,“瓜州,出大瓜故也,亦雲出美瓜,因此為名。”古代的瓜州,在今天的敦煌附近。這裡因特殊的地理風貌自古就盛産各種瓜類,瓜州種瓜的農民便被時人稱為“瓜子”。
“瓜子”這種稱呼并沒有多少貶義在裡頭,那麼又為何變成了“傻瓜“了呢?
個人推斷,這是緣于舊時的一些口語習慣。以前的人喜歡用職業相關聯的事物或者工具來代稱從業者,以達到貶低的目的。比如以前成都街頭的人力三輪車師傅常被喊作“三輪”,重慶街頭拿根木棒下苦力的人會被叫作“棒棒”等。這些喊法的背後多少都有些别樣的意味在其中。
“瓜子”一詞或許最初并無褒貶之意。但是後來憨厚老實、善于種田的瓜農被惡意地曲解了,于是“瓜子“就成了一種帶貶義的稱呼。
這其中又産生了一個問題,千裡之外的稱呼是如何到了巴蜀地區,并流傳開來呢?這或許也是這種說法不可信的地方。不過,不妨礙我們來大膽假設一下。
瓜州在啥子位置呢?大約在今天的甘肅省酒泉市,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石油城玉門市,西接敦煌市,南北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西北與新疆哈密市相接,自古以來就是東進西出的交通樞紐,古絲綢之路的商賈重鎮。
瓜州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安西
在舊時如果“瓜子“的稱呼要想從千裡之外的瓜州傳到巴蜀之地,一是可以借助古絲綢之路商隊之口,二是通過巴蜀地區幾次大規模移民帶來。前者是否能行暫不可考,不過後者倒是已經有成功的先例。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就是在“湖廣填四川“期間,贛、閩、粵地區移民對湘、鄂地區移民,特别是湖廣南部寶慶府(今邵陽)等地移民的稱呼。
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種說法——“賀知章說”。
對這個問題感到好奇的人不止我們,早在清代就有人考證過。清順治年間有一個叫黎士宏的舉人在其《仁恕堂筆記》中這樣寫道。
“甘州人謂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謂。後讀唐書賀知章有子請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為“瓜子”也。則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
根據上述說法,“瓜子”的來由倒是因為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一個玩笑,将“孚”字改為“瓜子”。關于“瓜子”這種來源的說法曾經被收錄到一九三七年版的《辭海》中,但是後續幾個版本的《辭海》中又未收錄“瓜子”一詞。推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新舊《唐書》中并未有“賀知章有子請名于上”的相關記載,懷疑黎士宏印證古書的可靠性,所以又将“瓜子”這一詞源删除未收錄。
賀知章畫像
不過後來在《漢語大詞典》中,又“新”增加了一個關于“瓜子“的出處。唐代的鄭綮在其《開天傳信記》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賀知章涕泣上,上日:何所欲?知章日: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賜之,歸為鄉裡榮。上曰:……卿子必信順之人也,宜名之日孚。知章再拜而受命。知章久而謂人日:上何谑我耶。實吳人,孚乃瓜下為子,豈非呼我為瓜子耶!”
賀知章之所以認為皇上用“瓜子“來戲谑他,是因為”瓜子“是春秋時期居住在秦嶺山區的一隻少數民族後裔。時人認為這隻名為“瓜子”的少數民族“其人甚誠蠢,山居艱于自給,多出外賣其身,作耕種、推磨諸事,極苦不辭。每有勞役,雖胼胝困頓,而操作終不辍,以其蠢也,人謬谥之日‘傻瓜!’”
這樣一引經據典,該種說法倒是有幾分可信度。不過老實巴交、不會拒絕、不會偷懶的“瓜子”被時人認為是愚蠢的表現,這也是唐代的“人心不古”。
第三種說法是“劉全進瓜說”。
《西遊記》第十一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叫劉全的均州人,他是開珠寶店的,家裡有點小錢。有一天他的老婆李翠蓮在家門口做針線活,遇到了一個化緣的和尚,便把頭上的金钗拔下來為作齋禮。劉全回到家曉得了這件事,罵她老婆李翠蓮不遵婦道。李翠蓮氣不過,便自缢而死。他們兩個的一雙兒女年幼,晝夜悲啼。劉全心中後悔無比,便将皇榜揭了,準備見了唐太宗以後以死進瓜。
這件事又關唐太宗啥子事情呢?
原來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做夢,夢到自己斬泾河老龍王被其索命,于是魂遊地府,後被放回來答應要給十殿閻羅奉送瓜答謝,于是便欲找人送到地府去,于是就貼出來了皇榜找人。
劉全帶着瓜到了陰間,十殿閻羅聽明白了原委,于是查看生死簿發現劉全夫妻倆都有登仙之壽,于是就讓劉全還陽,李翠蓮還魂附身到剛去世的唐禦妹李玉英之身。結局自然是皆大歡喜的夫妻二人歡歡喜喜還鄉。
“劉全進瓜”也是經典的戲劇劇目
“劉全進瓜”故事,在四川地區廣為流傳。當時的川人稱“傻”為“劉”,把“傻瓜”稱為“劉全進”。有的地方“全、”和“前”不分,讀為“劉前進”。久而久之,人們就把“瓜”和“傻瓜”聯系到了一起。
以上“瓜洲說”、“賀知章說”和“劉全進瓜說”三種說法,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可信一點呢?
不管怎樣,“瓜子”的說法在巴蜀之地流傳開來後,加上前面說得川人喜歡說“娃”,“瓜娃子”一詞自然而然就在人們嘴裡流傳開來。
02 “瓜娃子”衍生出來的“瓜”系列方言
自從“瓜”有“傻子”的含義後,川人便發揮了自己的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了一系列“瓜”打頭的方言。不要以為罵别人“瓜娃子”是現代人的專利,這種說法從很久以前就流行開了。
比如“瓜子”一詞在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五回中出現過,那個時候說得是“鄉瓜子”。“鄉瓜”也作“香瓜”,于是著名文人胡樸安在其《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三中這樣寫道,“凡鄉人初次進城,不知事理不知人情,俗謂之‘香瓜’。”
時間再往後推,我們來看看現代文學大師李劼人先生作品裡的“瓜”。
李嫂哈哈大笑,笑得連瓢都拿不起了:“你不要做夢!就作興紗帽滿天飛,也飛不到你瓜娃子頭上來呀!”
駱師也正正經經地說道:“我倒告訴你一句好話!廚房裡頭,沒有外人,聽憑你打胡亂說幾句,不要緊。若在外頭,也這樣說,你緊防着些,老爺曉得,不把你飯碗砸了,你來問我!李大娘,大家看點情面,莫把他這些瓜話傳到上頭去啦!”
“這還待你說?哪個不曉得龍大爺是倒瓜不精的,若把他的渾話傳了上去,不就造了孽了?不過,人多嘴雜,像他這樣見人就信口開河,難免不有讨好的人,當作奇聞故事,拿到上頭去講的。”
我們可以看到選自《暴風雨前》這段裡,“瓜娃子”、“瓜話”、“倒瓜不精”等詞彙已經出現。此時“瓜”系列的方言詞已經頻繁出現在川人嘴裡。
“瓜”字引申出來的四川方言很多,比如形容傻的“瓜寶”、“瓜不兮兮”(瓜不稀稀)、“瓜呆子”、“瓜兒”、“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等。
李劫人先生在《大波》第二部中有一段自注。
“瓜瓜,即普通話所謂的傻子。不過在四川人使用的這個名詞涵義中,又不完全指傻子,但凡―個人不太狡猾,說話老實,做事有些傻勁,大家也呼之為瓜瓜。”
曾經有一個外地人學四川話的段子,不管哪個外地人學得第一句四川話都是“瓜娃子”。但是四川人罵人卻不常說“瓜娃子”,“瓜批”、“瓜眉日眼”才是川人罵架的打開方式。
不過值得一說的說,如果一個川妹子給你說“瓜瓜”、“瓜兒”的時候,千萬不要急着翻臉。就如同“寶器”一詞一樣,很多四川方言詞的細微含義隻有長期生活在四川地區的人才能體會地出來。說你是“瓜瓜”不一定是罵你,有可能是昵稱。叫你“瓜兒”的時候不一定是說你,有可能是愛稱。這種尺度的掌握隻能看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和當時的語境語氣。
現在你身邊有叫你“瓜瓜”的人嗎?
【往期專題精選】
四川人嘴裡的“寶器”究竟是啥子寶貝 |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裡的“老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四川人嘴裡的“錘子”到底是啥子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