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講,現如今是個營養過盛的年代。

以前的人每天都在為一日三餐而煩惱焦慮,而自從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水稻沿用至今,人人不僅都能吃飽飯,随着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進步,選擇更是缤紛得很。你去看各大商圈,大排長龍的十之八九都是吃飯的地兒。如果你懶得出門,動動手指,想吃些什麼,外賣小哥都可以替你送上門。

衆所周知,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主要是通過胃腐熟消化後,再經由脾轉運至五髒六腑,以化生氣血,是故,脾胃有着“氣血生化之源”之稱。
然而,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我們脾胃的負擔自然而然就會加重。先是胃難以将我們吃下去的所有食物都腐熟消化,此外,脾也無力将水谷精微盡數地轉運至五髒六腑,就隻能堆積在脾胃中焦,久而久之,化而成濕,久郁生熱,是故,濕邪、熱邪滋生于脾胃。然,濕邪為津液代謝的病理産物,其本質為水濕,水性趨下,是故,濕邪就容易帶着熱邪往下焦走,尋求出路,中醫稱之為“濕熱下注”。

而這濕邪、熱邪一路往下遊走,多喜侵襲關節之處,多見腳趾關節處或紅、或腫、或熱、或痛。現代醫學将之稱為“痛風”。
而在古時候,痛風又多被稱為“王者之疾”。這主要是由于古時候,老百姓的物質條件較為艱苦,好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還能吃大肉,喝大酒的?而達官顯貴的生活就比較滋潤了,你去看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飲酒過量而飽受痛風之苦。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張既能清熱,又可燥濕的方子——二妙丸,二妙丸最早見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醫得效方》,後為元朝朱丹溪收錄至其《丹溪心法》。
二妙丸:蒼術、黃柏。
别看方子小,僅兩味藥材,須知,藥不在多,對症則靈啊!
先來聊一聊蒼術,
首先,有過一些中醫藥基礎的朋友大都知道,術字念“zhú”(音同竹),而不念“shù”。
可能很多人會将蒼術和白術相混淆。
其實吧,在南北朝之前,蒼術和白術都是混用的,并沒有明确的區分。
所以,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将“術”列為藥之上品
《神農本草經》:“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 死肌,痙, 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生山谷。”

蒼術
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也隻提及“術”,并沒有寫成“白術”或是“蒼術”。
到了南北朝時期,陶弘景首次将“術”分為白術和蒼術, 并簡要描述二者的區别。
直到北宋成立了校正醫書局,對宋以前的醫書進行校改,認為古書中的“術”都指“白術”,這就是之所以我們現在看宋之前的醫書,竟都成了“白術”。所以,你看,現在好多人都知曉白術之名,卻不知蒼術之效。
然而,白術健脾,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而蒼術的功效和白術相近,同樣具有燥濕健脾的作用。

白術
蒼術辛溫燥烈,主入脾、胃經,尤善燥脾胃中焦之濕。
中醫認為,濕性黏膩,沉重。濕邪附着于脾胃之上,脾胃的轉運自然是阻礙重重。蒼術的辛溫之性,就像是一個小太陽一樣,把體内的濕氣全都曬幹,濕邪盡散,脾胃累贅不再,自然可以轉運水谷精微,脾胃也不再有聚積之虞。痛風的病因也就消散的七七八八了。
可能有人要問,既然說白術和蒼術的功效相近,為何這裡不用白術而用蒼術呢?
遠志用一言概括之:白術因健脾而燥濕,蒼術因燥濕而健脾。而痛風的病因之一,就是濕阻中焦所緻,白術固然可以用,但論及燥濕,蒼術顯然是更勝一籌啊!

蒼術
講完了蒼術,我們再來聊聊黃柏。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一言道盡了黃連之苦,然,世人皆知黃連之苦,卻鮮有人知曉黃柏的苦味。
黃柏,原名“黃檗”,色黃,味極苦,與黃連同為四大苦藥之一。

黃柏
中醫認為,苦能降洩。而黃柏味苦,性偏寒,因此,黃柏尤善降洩體内之郁熱。
那為何這裡用了黃柏,而不使用同為苦藥的黃連呢?
須知,黃連主入中焦脾胃、肝膽經,
而黃柏主入腎、膀胱經,而我們前文也已經說了,痛風患者多為“濕熱下注”所緻。
此外,黃柏味苦,又善燥濕,可以說是清解下焦濕邪、熱邪之良藥。

黃柏
方子講到這裡,大緻是講完了,
我們不妨再說回方名,何為“二妙”?
蒼術燥濕而健脾,脾胃健運,濕邪盡除,此為一妙;
黃柏苦寒而瀉熱,專入下焦,兼可除濕,此為二妙。
若是腰膝酸軟,可在二妙丸的基礎上加用川牛膝強壯腰膝,中醫有句話,叫做“無牛膝不過膝”,是說川牛膝這味藥,既可以強壯肝腎,又可以引藥下行,如果是調理膝蓋以下的病,大都需要加入川牛膝,三藥聯用為三妙丸。

川牛膝
若是下肢痿軟無力,可酌加薏苡仁以利濕舒筋,再與上述三味藥材同用,即為四妙丸。
《成方便讀》:“薏苡仁,祛濕熱而利筋絡,故四味合而用之,為治痿之妙藥也”

薏苡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