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發燒,家長就很緊張,總想着盡快給孩子降溫。而有些鄉鎮衛生室,會用“灌腸”的方法來給孩子降溫。
2018年8月,半歲大的小遊生病發燒,在村衛生所用中藥灌腸退燒後,身體略有好轉,但很快體溫又升上來了,且持續高燒。後來轉入ICU時,已經全身多髒器受損,出現嚴重的急性腎衰竭,需要換腎來挽救生命。
一場小感冒,卻因為錯誤的降溫方法,毀了一個孩子,一個家庭。
但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家長還在用“灌腸”的方式給孩子退燒。
所謂灌腸退燒,就是将液體或者藥物通過孩子的肛門注入腸管内,讓藥物經過腸道吸收,用來達到退燒的目的。
事實上,灌腸退燒完全是一種沒有科學依據的退燒方式,同時也沒有得到各大權威指南的認可,不僅效果有限,而且十分危險。
很多所謂的“醫生”會告訴家長:灌腸退燒不經過孩子的肝髒代謝,因此沒有副作用。
但事實上,當藥物通過肛門灌入直腸,被吸收進入血液後,絕大多數都是需要通過肝髒來代謝,并不是隻有口服藥才如此。
除此之外,灌腸退燒對孩子還有其他不容忽視的危害:
孩子的腸管非常脆弱。在灌腸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腸粘膜損傷,嚴重的還會導緻腸道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還容易導緻腸道内的細菌随着藥液進入腸道深處,造成感染。
還有的家長會采取給孩子灌冰水的方式來退燒,同樣不可取。
灌冰水雖然能在短時間内起到快速降溫的效果,卻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痛苦,這種痛苦連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承受。
同時,冰水對于腸胃有很大的刺激性,可以引起孩子痙攣、血管急速收縮、能量消耗快和其他嚴重的不适感,所以并不推薦使用。
兒科用藥比較特殊,在用藥的劑量方面需要根據孩子的體重來進行精準計算。
但灌腸時的用藥并不好控制藥物劑量。同時我們也無法精準判斷孩子究竟對藥物吸收了多少,種種因素結合,很容易因為用藥劑量過大導緻孩子肝、腎、心髒等内髒器官損傷。
另外,因為兒童腸壁非常脆弱,灌腸的藥物很可能會嚴重刺激孩子的腸胃,也會造成腸胃局部潰瘍、腸道損傷、甚至穿孔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給孩子用的藥物成分太複雜,很容易造成小孩出現過敏性休克。
比如含有頭孢類抗生素、地塞米松、利巴韋林,還有金銀花、闆藍根、喜炎平、柴胡等成分。而且如果用藥之前不經抗生素皮試,直接使用也很容易引起過敏反應。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發燒,家長該如何做?
2月齡以上的寶寶,肛溫≥39.0℃,口溫≥38.5℃,腋溫≥38.2℃,或因發熱出現了不舒适和情緒低落,口服對症藥物是更安全的降溫方式。
比如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必要時也可以采用溫水多次擦洗身體的物理方式輔助降溫。
大多數醫學指南的共識是:3個月以下的嬰兒如果發燒建議立即送往醫院,超過3個月,可以先吃退燒藥。
口服退燒藥與退燒栓的退燒效果、起作用的時間以及副作用等都接近,所以能口服盡量口服;如果孩子強烈拒絕吃藥,一吃藥就出現嚴重嘔吐的話,再考慮使用退燒栓。
引起孩子發燒的可能因素有很多,我們必須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明确發燒原因,采取對症治療方式才是解決孩子發燒問題的根本。
綜上所述, 灌腸退燒的風險非常大,家長們一定要謹慎對待,不可輕易嘗試。選擇正确、安全、有效的退燒方式和退燒藥物才是家長最應該做的,切不可為了一時之效害了孩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