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燒餅的曆史故事?在桓台縣馬踏湖區有個習俗,誰家有結婚嫁娶、小兒滿月這樣的喜事,人們都要送上一籮笨燒餅表心意,寓意小日子圓圓滿滿沾了喜氣的燒餅會被主家分發給鄰居親朋同食,以示同喜,因此這燒餅也被叫做“喜燒餅”在起鳳鎮付廟村,有一戶傳承六代,制作了百餘年喜燒餅的人家,平日烤爐開火時,芝麻香混合着小麥面香,會一路飄到大馬路上,總得要吸引不少人,前來咬一口剛出爐的燒餅,品味個中鮮香,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下塘燒餅的曆史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桓台縣馬踏湖區有個習俗,誰家有結婚嫁娶、小兒滿月這樣的喜事,人們都要送上一籮笨燒餅表心意,寓意小日子圓圓滿滿。沾了喜氣的燒餅會被主家分發給鄰居親朋同食,以示同喜,因此這燒餅也被叫做“喜燒餅”。在起鳳鎮付廟村,有一戶傳承六代,制作了百餘年喜燒餅的人家,平日烤爐開火時,芝麻香混合着小麥面香,會一路飄到大馬路上,總得要吸引不少人,前來咬一口剛出爐的燒餅,品味個中鮮香。
底平面鼓形似銅钹,這燒餅有點俏
沿着桓台縣起鳳鎮付廟村荊夏路(付廟)公交站往南走,遠遠就聞到一股香味,不出百餘米就到了記者要探訪的這戶傳承六代,制作了百餘年喜燒餅的人家。大門敞開迎客,院落小巧幹淨,在一間小屋子裡,記者見到了正在烤爐前忙碌着的張方學、楊小芬夫婦,爐前的大笸籮裡堆着不少剛做好的燒餅。
“一大早就開始忙活了,現在天涼,都是用溫水和面,醒面比較快。揉面是純靠感覺,有什麼竅門還真說不上來。家裡以前就是老父親貼燒餅,老母親揉面。”楊小芬坐在門前的馬紮上和着面,依着感覺把面團揪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劑子,整齊碼放好後蓋上籠布醒發。從和面到開始制作要一個小時的時間,經過和面、醒面(半個小時)、揉面(再醒面)。“面得揉好了燒餅才鼓得好,揉不好就鼓不起來。”張方學打趣道。聽了這話,楊小芬則回話稱“火候控制不好一樣鼓不起來”。小小的制作間裡,夫妻倆一個和面一個烘烤,有時悶聲幹活,有時閑話家常,相互配合着倒是自在。
要說喜燒餅與普通燒餅有何不同,單從模樣上就能看得出。喜燒餅是兩層,一個裡一個面,底平面鼓,形似銅钹,兩個合在一起便是圓鼓鼓的,很是可愛。“味道上也有點區别,它不如普通燒餅脆,喜燒餅放鹽多一些,要是很脆了容易破,鼓不起來也不好看。”張方學告訴記者,以前家裡是用老土爐烤燒餅,火候不好掌握,現在是電子控溫,相對簡單些。制作時在案台上把劑子均勻推開但不能破,保持面餅内部是密封不漏氣的狀态,炊帚上粘着芝麻,快速送進烤爐貼上。“爐内溫度高,得一次性貼上,這一步看着簡單,也得練上幾年。我這上火180度,下火248度左右,火大了面容易烤死了鼓不起來,火小了燒餅容易貼在爐子裡刮不下來。”張方學指着做好的喜燒餅告訴記者,剛烤出來的時候裡面鼓鼓像充了氣,一口咬下去伴随着略脆的口感還有一股熱氣鋪面,冷天裡吃一口最是舒坦。
傳承六代百餘年,燒餅香裡過日子
看這熟練的手法,想必張方學是個老手。一問果不其然,雖然他今年剛剛42歲,從業卻已20年,是馬踏湖喜燒餅第六代傳人。“我們家做喜燒餅有好幾輩了,少說也得上百年。我小時候就是跟着父親學習的,1年就上手了,初中畢業出去學過廚師,後來還是回家來繼承這門手藝。”張方學告訴記者,或許是從小到大看着長輩在家裡自制的烤爐前忙碌,習慣了每日聞到的焦香味道和煙火氣息,舍不得斷下家族的手藝。于是乎,自從老父親手中接過烤爐,伴着爐火做燒餅,他一站就是20年。
“聽老人說,這樣的燒餅手工烤的最有味道,當時批量生産比較難,所以不愁賣,整個家族都拿着當養家糊口的主業。”在張方學的記憶中,從他爺爺那一輩開始,家中所有人都是以此為生,到了他這一代,還曾經有八個堂叔兄弟從事這種職業。出于種種原因,張方學的其他堂叔兄弟已經相繼關閉了烤爐,熄滅了曾經旺盛的爐火,張方學選擇堅持了下來。“現在除了在集貿市場上零售,就是結婚、小孩過百歲的家裡定做,最忙的時候一天10到12個小時都在做喜燒餅,得有2000多個,用上一百斤面,不忙就能少做點。”張方學說,需要揉面的生意都是早早準備,記者采訪當天便是7點就開始制作了,家傳手藝加上誠心制作,回頭客很多,據說都是沖着這份味道去的。
燒餅傳“喜”俗,圓圓滿滿好意頭
記者采訪中得知,張方學家制作燒餅的小屋原是挪過地兒,家中幾代人制作燒餅的地方在另一間屋子中。記者在這裡看到了張方學提到的那台閑置的老爐子,一眼便知,這是舊時用黃泥和着稻草壘砌而成,不知使用了多久,爐子内部和牆邊都已熏得漆黑。“老爐子雖然味道好,但用起來煙大污染環境,那咱就跟上時代變化換個電烤爐。”張方學說,要傳承老一輩的手藝,不一定要原路照搬,有些不适應當下環境的,就要随之改變。“我孩子剛上高中,後一輩暫時還沒有傳人呢,以後再說。”張方學說,正如家中這個舍不得拆掉的老土爐,它與伴随着六代人生活的喜燒餅一樣,都是家族的标簽。
“喜燒餅有好意頭,做燒餅除了讓我們維持生活,還是個給人送祝福的好事兒。”張方學說,不管是結婚還是小孩百歲,家有喜事的時候要送喜燒餅,這在桓台是一種習俗,也是從以前就沿襲下來的,馬踏湖區都是如此。喜燒餅形似銅钹是半球狀,兩個燒餅合成一對還會讓人聯想到合合美美、成雙成對的美好祝願。燒餅表面撒上滿滿的芝麻,又有圓圓滿滿、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如此看來,結婚嫁娶送上喜燒餅的做法很是講究。
“做好的燒餅裝在盒子裡送給親朋好友,這寓意就是鼓起來,把日子過得圓滿,誰家生了小孩送祝米的時候也要送喜燒餅,老輩人說是吃了會長膝蓋,都是些好話。”張方學笑言,不管風俗如何,湖區的老百姓都是這麼過來的,現在其他區縣也有人批量訂購,更讓地方特色産品有了“遠走他鄉”的可能。
(文/圖 記者董振霞 商萍萍 通訊員釋修振)
責任編輯 劉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