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11月12日電 美國勞工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2%,連續第5個月同比漲幅超過5%,也是1990年11月以來最大同比漲幅。其中,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是推高CPI的主要因素。
除了經濟數據,美國這股“漲價潮”給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帶來哪些真實壓力?眼看節日即将在年末“紮堆”到來,購物計劃會受到哪些沖擊?請看新華社從華盛頓發回的報道——
今天,你省錢了嗎?
今年37歲的美國軟件工程師羅伯特·莫蘭最近購物習慣有些變化——牛奶改喝不含乳糖款,因為不容易變質;貓糧改買大包裝,因為更劃算;下載各種手機應用,領取優惠券“薅羊毛”。他說,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不管有沒有房、有沒有體面工作,似乎現在每個人都在想辦法節省開支。這麼“省”,都是為了應付物價上漲!
11月10日,消費者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一家超市購物。新華社發(沈霆 攝)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食品漲價。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學校員工安東尼正到連鎖超市采購。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調整了購物習慣,買更多打折商品,但每周在超市購物支出還是多了5%到10%。其中,肉類價格至少比一年前漲了20%,一家人現在不得不減少肉食。
在馬裡蘭州貝塞斯達,中餐館店主兼主廚張鵬亮告訴記者,疫情以來,食材價格整體漲幅在40%至60%,40%的漲幅都算是“良心價”,有些食材價格能翻一倍。比如,牛裡脊從一磅14至15美元,漲到26至27美元;大蒜從一箱60多美元,一度漲到超過120美元。以前食材成本占營業額20%至22%左右,而如今他旗下餐廳食材成本占比達到30%至33%。食材、人工以及其他經營成本的上漲給餐飲業帶來很大挑戰,自疫情以來周邊已有不少餐館倒閉。
“節日季”,還敢“買買買”嗎?
從11月感恩節、12月聖誕節到新年,美國的年末“節日季”原本也是最重頭的“購物季”。但對大多數民衆來說,當“節日季”遇上“漲價潮”,甚至再疊加降薪、失業,生活壓力更大。
2020年12月24日,人們在美國華盛頓白宮南側的國家聖誕樹區域遊覽。受疫情和降雨天氣的影響,當晚參觀國家聖誕樹的遊客較為稀少。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
從事市場營銷工作的科萊特·布魯德告訴記者,她剛剛工作不久,家庭成員又多,眼看着假期臨近該給家人準備節日禮物,又趕上物價上漲,她覺得負擔真是不小。
“我覺得每個人在這個‘節日季’都會忍住不花不少錢,今年情況非常糟糕,通貨膨脹、工資下降。當你錢賺得少了,可不會每天都開派對。”莫蘭說。其實,很多美國人去年就經曆了一個比往年艱難得多的“節日季”,疫情形勢相當嚴峻,經濟狀況也不容樂觀。莫蘭和未婚妻當時就過得比較簡單,并沒在節日裝飾上鋪張,也因疫情之故減少了與親朋友好的聚會,節省開支以備日常所需。
收入下降是普遍現象。莫蘭所在公司縮減了工作時長,讓他工作日休息一天,并轉為兼職員工,不僅收入降低,作為全職員工享受的醫療保險、帶薪休假都沒了。但他覺得,畢竟能保住工作,自己比起其他人還算幸運。他身邊有個朋友每隔兩三個月就不得不失業一次,有幾個朋友不得不搬回母親家住,還有朋友無家可歸,隻能在别人家沙發上借宿。
“漲價潮”,多久能“退潮”?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财政部長耶倫多次表示,美國經濟面臨的價格上漲壓力與疫情相關且是暫時性的。不過,美國前财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拜登政府對疫情期間價格上漲的預測滞後,他們所謂“暫時”的通脹恐怕并不那麼“暫時”。
這是10月29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矶港拍攝的集裝箱卡車隊。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矶港及鄰近的長灘港是美國主要集裝箱港口。新華社發
不少經濟學家表示,由于供應鍊瓶頸、勞動力短缺情況繼續存在,将繼續推高企業生産成本,預計通貨膨脹還将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多數預期顯示,美國通脹率明年下半年才會開始回落。
富國銀行證券高級經濟學家薩拉·豪斯說,價格上漲的“廣度”不容忽視。比如,10月份新車和二手車價格上漲給整體價格上漲帶來上行壓力,家居用品、藥品、體育用品、煙草産品價格也普遍大幅上漲。
豪斯說,對“燙手”的通脹現象能否在短期内緩解表示懷疑,供應鍊瓶頸依然存在,預計消費品價格将在明年很長一段時間内繼續上漲,再加上服務業通脹加劇,預計美國明年第一季度CPI漲幅仍将超過6%。(文字記者:熊茂伶、檀易曉、高攀;視頻記者:檀易曉、熊茂伶、報道員沈霆;剪輯:王沛;編輯:孫浩、唐志強)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