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2 23:49:12

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缪,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内聖外王,是中國文化裡的人生追求。君子一以貫之通行于天下的人生達道,皆是以自身的道德修養作為根本,并且從老百姓的日用平常那裡得到了驗證,取得了大家的信任,用堯、舜、禹三代聖王的政治制度來考察而沒有謬誤,這是建立于天地自然之間的大道,同天地大道的規律沒有絲毫的悖逆,對質祖先鬼神的聖迹,對貫穿其中的道理無有懷疑,百世以後的聖人出世,對這個大道的精義也不會感到迷惑。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1

君子之道費而隐。這一以貫之的君子之道得益于中華禮教的熏染,和于天道,發于人情,“不可須臾離也”。其實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亘古不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中國文化裡自古至今的君子一貫奉行的立身之本。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論語》中的一段名言。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2

孔子認為,一個有志向的君子,要在十五歲以前,要立定人生學習、修行的志向,開始博覽群書,修養心性,在家庭宗族中孝老尊親,為國家和社會盡忠做事,曆練人情事故,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人生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就基本建立了,這樣在工作和生活中繼續修行,到了四十歲,當通達了天地法則和人情事故的道理,人生的各種困惑就會豁然開朗,持續地在生活和工作中修行,這樣到了五十歲,就明白了自己人生的天命使然,到了六十歲,當明白了人生因果無常的道理,就知道了一切都是該發生的,對人生的各種境況都會欣然順受;人生修煉到七十歲,就能達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一個君子能夠在年逾古稀以後的世事紛然中“随心所欲不逾距”,這是内心堅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所起的作用。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3

相傳達摩祖師在未到中國以前,一直潛心修行,曾以法眼觀察到:中土震旦有大乘氣象。後來才有達摩一葦渡江、東渡傳法,開創了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大乘禅宗教法,成就了蔚為大觀的禅宗一花五葉。震旦即是中國。大乘即大成也。大乘即是喻指發大心願的衆生所乘修行之車,此車容量大,所載者衆,可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中華民族由于有古聖先王的先天教化,這種大乘的文化基因早已經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骨血傳承中,已經内化為了中國人的民族基因。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4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為本”。在中國文化的概念裡,人生的意義是學習修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學衆經以增長見識,慎思明辨以修養道德,曆險擔難以修煉心性,無我笃行以圓滿功德。我們的肉身來自父精母血的先天化育,是我們今生用以住世的工具,我們的靈魂來自往聖先祖的幽冥大化,靈魂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能量體,靈魂的生生世世都在輪回修行,人是肉身和靈魂的合一體,同宇宙天地本是一體的。人生的目的和價值是自修修他,修養仁義道德,敦倫攸序,用大成之道的禮教來教化衆生,誠意正心、修齊治平都是大道紅塵中的修行,修成自己美好的道德,成就衆生“本自具足”的德性,成全天地宇宙綿綿若存的生成之功,參贊天地之化育,生生世世,沒有窮盡。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5

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是天圓地方的世界觀,是和于天道法則的世界觀,是生生世世輪回修行的世界觀,是高維智慧在三維空間的直接展現,是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仁義禮智的大同理想世界觀。

中華民族五個普世價值觀(天地之中話中用)6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質詢祖宗鬼神的往古神迹而沒有懷疑,這是因為了解和掌握了天道法則;“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等到百世以後的聖人來實行也不會有什麼疑惑,這是因為通達了人性和人情的道理。這樣的“三觀”是中華文化“大乘”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也是一個中國人一生的修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