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1 02:15:03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

以柔克剛的政治赢家

——說司馬懿(二)

文 | 郭英德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2

04 并非“恐亮症”

所以有人認為司馬懿得了“恐亮症”,一聽到諸葛亮的名字就頭疼,一遇到諸葛亮就吓得膽戰心驚,怎麼也不敢跟諸葛亮打。實質上并不這樣。試猜想,一個得了“恐亮症”的人,能在“六出祁山”長時間的對抗當中,一股勁兒地跟諸葛亮打,堅持抗争到底嗎?顯然,司馬懿内心中并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非常看重諸葛亮。他隻不過是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絕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不和諸葛亮硬碰硬地對着幹罷了。

還是三出祁山時,司馬懿算計諸葛亮必然襲取武都、陰平兩城,便派郭淮、孫禮偷襲蜀兵之後。但是諸葛亮早就料到司馬懿必有此舉,便親自率兵馬從後面包抄郭淮、孫禮,前後夾攻,魏兵大敗。司馬懿輸得服服帖帖,贊歎說:“孔明智在吾先”,諸葛亮的智謀從來是算在我的前頭的;所以“吾不如孔明也”(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馬懿》),這點他心裡非常清楚。

這一戰以後,司馬懿又算計諸葛亮必然親自去武都、陰平兩城安撫百姓,不在營中,便派張郃、戴陵引一萬精兵,去奪取蜀寨。沒想到諸葛亮并未離寨,早就設下包圍圈,等待魏兵來偷襲,結果将魏兵殺得丢盔棄甲。司馬懿不得不驚歎道:“孔明真乃神人也!”(卷二十《孔明智敗司馬懿》)

遇到像司馬懿這樣的敵人,有着開闊的胸懷和坦然的心态,能夠在失敗的時候還由衷地佩服對手,令諸葛亮不得不另眼相看,費盡心機。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3

戰場上也好,商場上也好,生活中也好,可以設想,我們最怕碰到的應該是司馬懿這樣的對手。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如你,明明知道鬥不過你,但是他始終要和你抗争到底,而且始終也不怕失敗。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一次又一次地被打趴下了,卻一次又一次地站起來,撣撣身上的塵土,繼續跟你打。就跟拳擊賽一樣,被打趴下了,還要硬挺着站起來,繼續跟你打。更重要的是,他不僅身體上不趴下,能繼續站起來打,而且在精神上也不趴下,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不到最後,決不服輸。

這讓人想起《西遊記》小說裡的豬八戒這個人物。豬八戒也老是打敗仗,但他失敗了以後,總是自我解嘲,說“我不能倒了我的旗槍”,就是說我再失敗,我的精神不能倒,我的鬥志不能垮。豬八戒一看到唐僧被妖怪捆着,無奈地流淚痛哭,他就說:“師傅,你不能這麼軟弱,師兄還在外邊呢,他能來救咱們的。咱們再怎麼輸,也不能倒了咱們的旗槍。”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4

司馬懿就是這個特點,再怎麼失敗,他也絕對不倒了自己的旗槍,不垮了自己的鬥志。司馬懿毫無畏懼地面對諸葛亮這個神話般的人物,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頑強鬥争的勇者精神,諸葛亮的對手的确非他莫屬。

當然,司馬懿屢戰屢敗,這隻是小說家言。在曆史記載中,司馬懿跟諸葛亮還是有一拼的,至少也是“棋逢對手,将遇良材”。蜀、魏兩軍在渭南一帶進行“拉鋸戰”的時候,互有輸赢,諸葛亮也有過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的經曆。隻是小說家為了神化諸葛亮,把司馬懿寫得幾乎不堪一擊,隻能乖乖地當“縮頭烏龜”。

最重要的是,司馬懿總能夠在敗中求勝,這是很高的招術。

當諸葛亮一次、兩次、三次……直到六出祁山,好像一直在打勝仗,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這時大夥都不看好司馬懿,甚至連他身邊的将領都不看好,傳到朝廷裡也有好多人不支持他。當然皇帝這個時候還是支持他的,因為他認定司馬懿這個戰術是可行的。因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最後都是無功而返,這個事實已經說明司馬懿這套持久戰、拉鋸戰的戰術還是行得通的。

在戰場上,司馬懿一旦認準了死理,就一點兒也不動搖,堅持既定的戰略方針,打不垮諸葛亮,愣是要把他拖垮了事,決不在乎别人是不是把自己看作“縮頭烏龜”。

六出祁山時,諸葛亮在上方谷取得勝利,差點兒把司馬懿父子燒死。這時候應該是天意,下了一場大雨,司馬懿父子安然退出。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5

司馬懿逃此大劫以後,心裡明白,諸葛亮這個軍隊實在太了不起了,自己一時頭腦發熱,冒險追擊諸葛亮,才有此大難。于是他躲進營寨,堅守不出。

諸葛亮一來糧草不足,求勝心切,二來也想乘勝追擊,趁熱打鐵,所以他多次讓人在魏寨前頭罵陣叫戰,激怒魏軍。但是司馬懿卻認為,大敗之後,交戰不利于己,堅決不出戰。我鬥不過你,難道還磨不過你嗎?

這時諸葛亮使了一招,派遣一位使者,送了一套婦女守喪時穿的衣服給司馬懿,還寫信激怒他,說他就像寡婦一樣,“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

司馬懿一看到孝服,臉色就變了,但他馬上沉住氣。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人的确是性格多變,他很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心中大怒,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裝着一臉笑,說:“視我為婦人耶?吾且受之。”婦人就婦人,有什麼大不了的?

他熱情地款待使者,當着使者的面,一字不問蜀軍的虛實,隻是打聽諸葛亮每天睡幾個小時,吃幾碗飯,平時忙不忙。使者如實相告,回答說:“丞相夙興夜寐”,一大早就起來了,晚上很晚才睡覺。“罰二十已上者皆親覽焉”,打20闆子以上的人,他都要親自過問,就是事無論巨細,全部都要親自過問。“所啖之食,不過數升”,每天就吃幾升糧食。我考證過,東漢末年這數升米飯,大概就是五六兩。一天隻吃五六兩米飯,又沒有多少肉可吃,這個飯量的确是很小的。司馬懿聽了這段話以後,感歎說:“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吃得這麼少,工作又那麼繁重,這能堅持多久呀!使者回到五丈原,把這話如實說給諸葛亮聽,諸葛亮不由得歎息道:“彼深知我也!” 司馬懿真的很了解我啊(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鬥》)!

我們知道,心理學上有一種很特殊的方法,叫作“心理暗示法”,就是古人講的 “攻心為上”。按我個人的理解,司馬懿在這兒也采取了這種“心理暗示法”。這種說法也許有點深文周納,有點揣測,但事實上這種方法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司馬懿讓使者把他的話轉告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實際上他是在暗示孔明,你吃得這麼少,卻這麼操勞忙碌,你還能活多久呢?

這種“攻心為上”的心理戰術果然很奏效,小說寫道,諸葛亮自從聽了司馬懿的話以後,“自覺神思不甯”。諸葛亮果然上當了。

司馬懿很有耐心地在等待着,他一點也不着急,因為他知道,諸葛亮這麼操勞,吃不飽,睡不安,肯定沒有幾天活頭了。

果然,諸葛亮像油燈似地耗盡了最後一滴油,不久就發病死在五丈原。司馬懿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真是“不戰而勝”。

諸葛亮死的時候是54歲,而司馬懿比他大兩歲,56歲。一個比你年齡大的人,敢跟你熬,想的是“咱們就來熬吧,反正我年齡比你大,咱們熬熬看,看誰熬的時間長”。結果司馬懿果然就比諸葛亮熬的時間長。從這可以看出,司馬懿的确是笑到了最後,所以能笑得最好。

當然諸葛亮臨死還使了一個奇招,就是所謂“死諸葛走生仲達”(卷二十一)。

司馬懿深通天文,當天晚上他算天象,認定這次諸葛亮肯定死了,于是第二天蜀兵敗退時,他就派兵追擊。他早就被諸葛亮吓壞了,從來不敢追擊蜀軍,這次好不容易壯着膽去追擊。沒想到諸葛亮早就讓人把他自己塑成一個木雕的形象,當司馬懿大軍追上的時候,把這尊雕像放在車上推出來,吓得司馬懿立刻退兵。

司馬懿這次雖然又被諸葛亮的遺計給蒙騙了,沒有窮追蜀軍,但他還是大度地笑着,自我解嘲說:“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諸葛亮活着我能算過他,死了我算不過他。實際上諸葛亮活着的時候,司馬懿從來也沒有算過他。這下反正諸葛亮死了,他可以吹吹牛了。作為一個勝利者,司馬懿說起這話來當然臉不紅心不跳,坦然自若。“死諸葛”地下有知,說不定會被氣得活轉過來。

不過無論如何,司馬懿是笑着說這句話的,他的确是笑到了最後。

05 孰高孰低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6

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高出一籌,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

我們在評價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時候,不應該隻去評價他們個人,還要聯系到他們背後的政治團體和政治力量。

從表面上看,司馬懿背後站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魏國,而諸葛亮背後站着的是一個非常弱小的蜀國,所以這兩個人之間的政治對比,事實上形成一種不平等的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他們兩個人博弈的過程當中,諸葛亮事實上越來越緊張,司馬懿卻越來越松馳。因為諸葛亮根本就輸不起,司馬懿他能夠輸,他經得起輸。所以諸葛亮到最後,他越不能輸,就越會有一些戰略上或者戰術上的失誤;而司馬懿能夠輸,他反而能夠紮緊腳跟,慢慢地做起一番事業來。

雖然曆史是不以勝敗論英雄的,但是即使我們不論勝敗,也不能不肯定,在某種意義上,司馬懿的确要高出諸葛亮一籌,他能笑到最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因為從深層次來看,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隻有一個敵人,就是曹魏;隻有一個念頭,就是北伐恢複中原;而且也隻使用了一個手段,就是訴諸武力。這是非常明确,一往無前的。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7

北伐中原圖

後主劉禅對諸葛亮,雖然有幾分畏懼,卻不得不言聽計從,唯命是聽。所以諸葛亮在西蜀的地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說話是算數的,他能夠甩開膀子“六出祁山”,全力以赴地對付司馬懿。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8

但是司馬懿不一樣。身在魏國的司馬懿,比起身在蜀國的諸葛亮來,處境無疑險峻得多,他同時需要對付公開的對手和潛在的對手。他正面對抗的是以諸葛亮為軍事統帥的蜀國軍隊,背後對抗的則是魏國上上下下君臣們對他的不信任。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他的處境一直非常微妙。

如果對事件背後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我們就能夠從更深的層次上認識司馬懿為什麼一直采用“蘑菇戰術”。因為司馬懿知道,從長遠來看,他并不宜和諸葛亮決一死戰,隻能在等待中求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是他又不能不跟諸葛亮交戰,因為要讓魏國的朝野上下看到他的顯著戰果。

司馬懿更知道,功高不僅會引起同僚的警懼,甚至會産生“震主”的效果。他一旦戰果太輝煌了,同僚嫉妒,還是小事,君主猜疑,更加可怕。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戰場上,他必須适度退讓,以免鋒芒過露。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讓人覺得他無足輕重,無所作為,那也有可能被黜還朝,剝奪權力,解除兵甲,一敗塗地。

所以,在蜀魏相争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赢不能大赢,可以小赢,輸也不能大輸,隻能小輸,保存勢力;攻打不宜太猛,太猛了會傷亡太重,退守也不宜示弱,示弱了就失去精神。所以,他做人要比諸葛亮難多了。

盡管處境如此困難,司馬懿還是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最後的勝利,你能不佩服他嗎?他在軍事戰場上,實際上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政治智慧,這不能不令人驚歎。

三、深藏不露:司馬懿與曹氏政權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9

馬懿是一位政治家,而且是一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還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這一點與諸葛亮不同,諸葛亮沒有野心,司馬懿是有野心的,但是他的這種野心又不能夠很張揚地表露出來。

司馬懿“深明天文,熟谙韬略,善曉兵機,常有一匡天下之心”(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師表》),卻一直深藏不露,隐忍不發。他在曹魏,曆事四代君主,三為顧命大臣,最終權高震主,這是曆經幾十年的歲月慢慢熬出來的。

所以,在《三國志演義》的人物形象當中,我認為,最能韬光晦影,最能忍辱負重,或者說,最能像北京人愛罵的“裝孫子”的人物,大概要數司馬懿了。

01 初露頭角:司馬懿與曹操

司馬懿剛出山的時候,就是剛剛投身于曹操軍隊的時候,那年是29歲。

小說裡頭沒寫,根據史書記載,司馬懿一直未出仕,跟諸葛亮一樣,隐居山中。在亂世之中,他也身懷韬略,胸懷大志,但是他隐居不出。他的父親司馬防、哥哥司馬朗都在曹操軍隊裡頭做事,跟曹操的關系很密切,深受曹操的重視,隻有他一直隐居。

曹操愛才若渴,知道司馬懿的才華,容不得他隐居,就派人征召他出來做官。他假稱中風,不願出山。曹操招納賢才,有時候是不擇手段的,這次就派遣刺客夜裡前往刺探,把刀架在司馬懿的脖子上,他愣是呼呼大睡,像沒事人似的。

有人說司馬懿身懷絕技,所以敢在刺客來的時候都呼呼大睡,滿不在乎。因為他身懷絕技,你要真用刀砍我的話,根本砍不了我。當然這話有點捕風捉影,不必多提。

後來曹操還是不放過司馬懿,又一次逼他出山,說“這次你要再不願意做官的話,就把你逮起來”。司馬懿被逼無奈,才結束了隐士生活,出任曹操丞相府的文學侍從。

這年司馬懿29歲,他出山比諸葛亮還晚。從這裡也看出,司馬懿做人的确是相當謹慎的。

《三國志演義》小說沒有叙述司馬懿出山前的經曆,而是直接從他做曹操的軍中主簿寫起。這時他還是一個30歲出頭的小夥兒,并未受到曹操的重視,但是已顯露出非同常人的智慧和謀略。

當時曹操一舉平定了盤踞漢中的張魯,取得東川,打算班師回許昌。這時司馬懿進言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曾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臨之,勢必瓦解矣。”他認為劉備是以非法的手段、不道德的手段占據西川的,這個時候應該趁熱打鐵,打到西川去,直搗劉備的老巢,并一舉滅了劉備。他強調說:“聖人雲‘不可違時’,亦不可失時也。”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這一提議得到了曹操謀士劉晔的肯定和支持,但曹操卻不予采納。他引用漢光武帝劉秀的話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也。”(卷十四《曹操漢中破張魯》)。吃着碗裡的,看着鍋裡的,這怎麼能行?

從事後的發展可以看出,司馬懿這個建議确實是一個絕妙的計策,是可行的。而且司馬懿的考慮是非常周到的,他認為要是不繼續進攻西川的話,東川也保不住,漢中也保不住。到後來劉備奪回了漢中與東川,曹操才深深後悔沒有聽司馬懿之言,以緻有此大失(卷十五《趙子龍漢水大戰》)。

第二次,司馬懿又提了一個高明的建議。這是在劉備自立漢中王的消息傳到許昌的時候,曹操大怒,傳令起傾國之兵,赴西川與劉備決一雌雄。

這時司馬懿挺身而出,建議不必遠征,并分析道:“今江東孫權以妹嫁劉備,今已分離取回江左,彼此有切齒之恨。王上可差一舌辯之士,赍書去見孫權,陳說劉備過惡,令權興兵先取荊州,一與關某相持,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那時王上舉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卷十五《劉備進位漢中王》)

司馬懿看透了劉備和孫權從來是有矛盾的,這體現出他敏銳的政治眼光。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諸葛亮采取了一個戰略方針,就是聯吳抗曹魏。對魏國來說,如果采取相應的方針,應該是聯吳抗蜀,這才是最合适的戰略方針。這時司馬懿就提出了這個戰略方針,而且實際上在魏國後來的一系列軍事行動裡,這個戰略方針是貫穿到底的。

所以司馬懿建議曹操,為了荊州的事,劉備和孫權一直有矛盾,所以可以派一個妥當的人送封信給孫權,陳說劉備的罪惡,讓孫權派兵取荊州,這樣就可以坐山觀虎鬥,而且同時出兵夾攻劉備,準能取得勝利。

這一聯吳擊蜀的謀略果然奏效,結果是東吳襲荊州,關羽遭殺害,蜀漢與東吳的對抗局勢劍拔弩張,曹魏反而坐享其利。在這樣一種軍事謀略、政治謀略裡,體現出司馬懿的高超智慧。但是在曹操時期,盡管司馬懿多次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曹操卻不太買他的帳,反而對他的雄豪之志心存疑忌。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0

曹操與司馬懿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曹操、曹丕死了以後,太尉華歆上曹叡的奏書,有一段回憶:“先時太祖武皇帝(曹操)常與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之兵權,久必為國家之大禍也。’”(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師表》)

小說中的這一說法是有曆史依據的。《晉書》卷一《宣帝紀》記載:“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人回過頭來,面正着往後看,但是身體不動,這就是所謂“狼顧”。狼是不是這麼看的,咱們不得而知,但是人往前走,回過頭來,身子卻還正着不動,這是一個高難度動作,這個腦袋像撥浪鼓一樣往後撥過去,這是“狼顧”。

正史裡還寫了曹操做的那個“三馬食槽”的夢,不是在臨終時候的夢,是早就有過的一個夢。所以曹操在世的時候就對司馬懿極不放心,還把自己的疑慮對曹丕說了:“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司馬懿不是久居人下的,他遲早會擅權幹政。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1

三馬食槽

但是曹丕卻極力保舉司馬懿,可以看出司馬懿在曹丕身上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司馬懿到底是怎樣下工夫的?正史裡沒有記載,小說裡更看不到。但正史寫他是曹丕的心腹,曹丕多次保舉他,而且還把曹操的懷疑告訴了司馬懿。

司馬懿這時候該怎麼辦呢?正史記載:他“勤于吏職,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間,悉皆臨履”。他天天在那兒養馬,割草喂馬,天天幹的粗活,曹操反而放心了。

曹操這個人各方面都蠻可愛,雖然他多心多疑,但有一點很有意思,就是他很容易被專做粗活、勤勞苦幹的假象所蒙蔽的。一旦他人真在幹苦活,幹粗活,就是自己貶低自己去幹那種誰也不幹的粗活的時候,曹操就以為這是真心的。前邊有劉備種菜,後邊有司馬懿養馬,都能把給曹操蒙住。

在這樣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司馬懿的政治行為不得不相當謹慎。他不能太張揚,以免曹操疑忌他;但他也不能不有所表現,以便引起曹操的重視。所以他對曹操的幾次進言,雖然切中要害,但都像是漫不經心說出來的,生怕刺激曹操敏感的神經。

不過曹操還是惜才、愛才的,所以他臨終的時候,還是命司馬懿和曹洪、陳群、賈诩四人為顧命大臣,對司馬懿加以重用。這麼做,從一方面看,可以說曹操沒有完全看破司馬懿,被司馬懿給蒙騙了。但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曹操還是看透了司馬懿,知道他一生也不會對曹氏整個家族政權産生一種根本性的威脅,所以還是可用之才。

雖然在顧命大臣中,司馬懿排位最後,但這畢竟給他日後的飛黃騰達奠定了基礎。要不是他謹慎小心,善于僞裝,能蒙騙過曹操的火眼金睛嗎?

司馬懿的确很善于僞裝自己,這跟他的性格有關,跟他為人處世的方略有關,就是深藏不露,隐忍不發,不到必要的時候決不輕易張揚自己。小說中描寫司馬懿的兩次進言,第一次進言,曹操沒有接納,他無所謂,也不發任何牢騷;第二次進言,曹操接納了,他也不興高采烈,到處去邀功。他很注意分寸,一點不張揚,總是能很準确地把握好自己的位置。

02 漸顯鋒芒:司馬懿與曹丕

在曹丕當皇帝的七年裡,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曹丕把司馬懿看成自己的心腹之人,所以這個時候司馬懿可以放開手腳做一些事情了。司馬懿雖然未能建立傑出的戰功,但由于他善于揣摩曹丕的心機,揣摩得很透,所以深得曹丕好感。

比如,華歆、王朗等大臣威逼漢獻帝下诏禅位,讓曹丕當皇帝。诏書和玉玺都送上門來了,曹丕欣然想要受诏,文武大臣也都彈冠相慶。這時候隻有司馬懿想要讓曹丕的篡位做得天衣無縫,馬上谏道:“王上不可輕也。雖然诏玺已至,可上表謙辭,以絕天下人之謗也。”他覺得輕易接诏書和玉玺,這會引起天下人的議論。好歹你得先上表力辭,把表面文章做足了。

所以曹丕就上了一封推辭奏表,漢獻帝心裡很高興,那些大臣們仍然逼他再下一封诏書。曹丕接着又上表推辭,獻帝當然又下了一封诏書。中國古代很講究這個“三”,“無三不成理”。三下诏書,給足了面子,曹丕這下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皇帝的寶座了。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2

曹丕篡漢

由于司馬懿把握曹丕的心理把握得很透,力圖要把曹丕裝飾成一個大家能夠愛戴的皇帝,他很重視這一點,當然深得曹丕的歡心(卷十六《廢獻帝曹丕篡漢》)。

又如,劉備白帝城托孤後,後主劉禅繼位,這時曹丕“新官上任三把火”,決定起兵伐蜀,衆謀士都加以勸阻,說是局勢剛剛安定下來,别輕易去打仗。而身為兵部尚書的司馬懿卻大笑着說:“不乘此時進兵,更待何時?”于是獻“五路下西川”的高招(卷十七《白帝城先主托孤》《曹丕五路下西川》)。

“五路下西川”,實際上魏國隻派出一路大兵,其他四路都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小說裡寫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在那兒裝病躺在床上,指指點點的,就把五路大兵都給平了。但在曆史上,“五路下西川”這個計策是非常高明的,給蜀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因為司馬懿能夠充分揣摩曹丕的心計,得到曹丕的高度信任,所以即使他獻給曹丕的計謀是馊主意,曹丕也不當回事兒,也沒把它放在心上。

比如吳、蜀兩國聯和,有圖謀中原之心。曹丕決定出兵伐東吳,衆謀臣都加以勸阻,聯吳抗蜀是魏國的基本戰略,司馬懿非常清楚,哪能輕易去伐吳呢?但是這次是曹丕想伐吳,司馬懿看透了他好大喜功的心理,所以力主曹丕禦駕親征。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3

曹丕伐吳

曹丕當然很高興,因為這投合他的心意,于是他深加嘉許,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守許昌。司馬懿第一次大權在握,“凡國政大事,并皆聽懿決斷”(卷十八《泛龍舟魏主伐吳》)。

可是司馬懿的這一建議,并不是對敵我形勢深思熟慮的結果,純粹是為了巴結迎合曹丕的,結果這一戰魏兵大敗虧輸。不過即使打了敗仗,曹丕也沒有歸罪于司馬懿。

因為原來就是“太子黨”的骨幹,曹丕登基後,又受到重用,司馬懿在曹丕時期升遷很快,一直當到撫軍大将軍。曹丕臨終時,司馬懿與曹真、陳群、曹休四人受命為顧命大臣,他已經位居第三,又提了一級。

文章轉載自公衆号:京師文會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4

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三國演義故事講解百家講壇(郭英德老師講三國演義)15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馮可然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