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八零後、九零後學生因為把“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拼音寫成“xié”而扣了分,那時候的老師還再三提醒到,“斜”在古時的讀音為“xiá”;然而新一代學生在學習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山行》時,“斜”的讀音卻變成了“xié”,搞得學生家長十分郁悶。
教導孩子時,媽媽一遍遍地說“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念“xiá”,孩子卻說老師教的是“xié”,搞得媽媽去詢問老師,老師則是提醒道:“不懂别教錯了娃。”再打開語文課本,書本上标注的拼音赫然是“xié”。
在古代,寫景的詩詞有許多,哪怕是一句“古道西風瘦馬”,都勾勒出了一副寂寥的凄苦之景,寫有《天淨沙·秋思》的元曲作家馬緻遠亦有“秋思之祖”的稱号,唐代詩人杜牧則在《山行》中描繪出了一副山林秋色圖,有白雲、紅葉、山路和人家。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的便是山路,以前老師教“斜”,讀的是“xiá”,因為古詩要押韻,并且“斜”字在古代的讀音就是“xiá”,但現代讀音卻是“xié”,意為不正,“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意思則是:彎曲的石山路遠遠地伸至深秋的山巅。
其實不管是讀“xiá”還是“xié”,“斜”字都是彎曲,不正的意思,但“斜”字在現代就是讀“xié”。
事實上除了《山行》中的“斜”,還有一首杜牧寫的詩《過華清池》,裡面的一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原先“騎”讀的是“ji”,而現如今讀的是“qi”。
“騎”的本義是跨馬,騎馬,後引申為一匹馬,又引申為一人一馬,在古代,“騎”字讀的是“jì”,但現如今的發音是“qí”。以前“斜”字讀“xiá”,“騎”字讀“jì”,都是根據古音而讀。
新一代學子把斜”字讀“xié”,“騎”讀“qí”,則是根據現代字音。
另外在以前,我們學習的是“白雲生處有人家”,這處地方并沒有改變,寫雲亦寫人家,寫詩的杜牧順着山路望過去,看到了雲,也看到了白雲深處的人家,而“生”則顯得美景更為生動。白雲仿佛是從山嶺中生出,而幾戶人家也仿佛是在白雲中生出,實在是妙。
但“深處”也可以理解為“雲霧缭繞的深處”。
古詩詞無疑是我國古代史上的一塊瑰寶,經過精心雕琢,熠熠生輝,但文化傳承向來不是照搬宣科,還需要順應時代,就簡單拿古代的名諱來說,因為要避諱,而用其他字代替,你要說它是錯的,其實也不準确。
甚至“斜”字的用法不僅僅是指不正、彎曲,“斜氣”又或者是西遊記中的“師父萬一心斜,走到西方,亦無用處”中的“斜”,便是同“邪”。
順應時代的發展,對于一些變化,也沒有必要雞蛋裡挑骨頭,其實從這件事情,也能夠明白,“讀到老,學到老”向來不是一句空話,當年我們學習《回鄉偶書》,“鄉音未改鬓毛衰”,“衰”字讀“cuī”,但新教材中卻是讀“shuāi”。
這裡要解釋下兩個讀音的意思,讀“cuī”,意為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邊喪服;讀“shuāi”,便是與“盛”相對,意為“衰落,疏落”等,“鄉音未改鬓毛衰”說的是我的鄉音沒有改變,但鬓角的毛發卻已斑白,所透露出的信息是作者年老,但還沒有到穿喪服的地步。
還有“說服”二字,當年我們讀的是“shuì fú”,現今讀的卻是“shuō fú”,“shuō fú(說服)”即用充分理由讓對方心服,而《辭海》《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将“說(shuō)服”釋為“用理由充分的話使對方心服”;“shuì fú(說服)”的意思則有些差别,指的是用話勸說别人,使他聽從自己的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