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教材中很多字的讀音和以前不一樣了,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讨論的是“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鄉音無改鬓毛衰(shuāi)”等詩詞中某些字的讀音。
這些詩句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所以關注度自然很高。當早已長在骨子裡的“一騎(jì)紅塵”,突然變成了小學生朗朗書聲裡的“一騎(qí)紅塵”時,又有多少人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呢?很多人在不理解後幹脆說一句:你改你的,我讀我的。
面對質疑,教材編者們回應得很幹脆:原則上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讀音為準。
這句話至少有一層意思,就是以商務印書館的《現代漢語詞典》的讀音為準。
如果真是這樣,還挺講原則的,老師們也不會有太多糾結。而時間一久,大家也就接受了。畢竟誰都能想象到,一代小學生讀qí,代代學生讀qí,終有一天,“一騎(jì)紅塵”會消失。
可是,事實并非完全如此。教材的編者們都是很有學問有主見的人,他們似乎并不完全贊成字典上的讀音,前後說法也有矛盾之處。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
第一個:不舍晝夜。
有老師問《〈論語〉十二章》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中“舍”的讀音,教材編者回複應該讀“shè”。
“舍”讀“shè”時,最初的含義是居住的房子,可以引申為動詞“休息、止息”,但這個動詞的義項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沒有的,而讀“shě”時,一般作動詞。
編者又說了,如果課本上沒有注音,就按現代漢語來讀。課本上根本沒有注音啊,為什麼強調讀“shè”呢?
第二個:粳米。
這個字本來讀jīng,水稻界和另外的不少人讀gěng。
2011年9月,185名專家建議把讀音改成gěng,其中有袁隆平等12名兩院院士,有人說不改成“gěng”,就改成“gēng”。當時,網上一片嘩然。
但,最後沒有通過審定。
針對網上的熱議,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轉發了一篇《中華讀書報》的文章《這些字的讀音改了,果真是為了遷就文盲麼?》,文章就強調要讀“gěng”。
而第七版《現代漢語詞典》在2016年就出版了。
他們是不翻字典的嗎?
第三個:教學相長。
成語“教學相長”字典上讀“jiào”,教材編者說在《雖有嘉肴》這篇文章裡應該讀jiāo,理由是文中的“教”是“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隻是針對老師而言;現在的“教”是“教導,教育”之意,主要指師生之間的關系。
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但說服力不夠。因為“教學相長”這個成語本來就源自《禮記·學記》中的《雖有嘉肴》篇。
《現代漢語詞典》是什麼?它是根據國務院指示編寫的,是由權威學術機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寫的,是由有百年曆史的出版名社“商務印書館”出版的。
老師們、家長們有讀音和釋義上的疑惑不是要找字典嗎?考試院出題不也是要依據字典嗎?
錢鐘書說,“矛盾是智慧的代價”。自相矛盾,是因為太有智慧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