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長得酷似泥鳅,繁殖能力強,20年前怎麼釣都釣不完,如今卻少見了
春天的雨水就是非常的充足,而在一些山區,因為降雨以後,山裡面的雨水就會彙集到一起,然後流入到江河裡面,這樣也會導緻好些山林裡漲水的情況。
老話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靠近河流的一些村民,就會在降雨以後去到一些河流裡面撈魚,以此來改善一家人的夥食。現在因為禁漁了,很少見到有人去野外捕魚了,可是釣魚的還是有很多。
像在南方的一些山區,就常在河流、山溪裡面能看到一種很像泥鳅的小魚,隻是它的尾巴是紅色的,身體圓滑又漂亮,在20年前怎麼釣都釣不完,隻因它的繁殖能力很強,可是現在卻銷聲匿迹了,聽說在有些地方已經賣到了120多元一斤了。
紅尾巴的怪魚:紅尾副鳅泥鳅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現在雖然野生的泥鳅少了,可是因為它是名副其實的“水中人參”,食用價值很高,因此養殖泥鳅的也很多,在水産市場一年四季都能見到泥鳅銷售,那大家可有見過一種紅尾巴的泥鳅呢,而它就是今天筆者要和大家說的紅尾副鳅。
紅尾副鳅在民間多叫它紅尾巴魚、紅泥鳅,或者是鋼鳅、紅沙鳅等,它的分布不如泥鳅廣泛,并且這種魚并不是像泥鳅是在泥田、魚塘裡面,而是在一些江河裡面,喜歡在被流水沖刷的石頭洞穴、縫隙裡面生活。在我國紅尾副鳅主要是分布在長江各支流、金沙江、漢江支流等,也就是主要是集中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西南地區。
紅尾副鳅長得和泥鳅差不多,是一種小型的魚類,它的體長一般是10-18CM,但是和泥鳅相比,最大的特點在于尾部,有着一條紅色的尾巴。如果論顔值的話,紅尾副鳅肯定要比泥鳅的顔值高。這種魚對水質的要求也較高,常常以下颌發達的角質邊緣在岩石上刮取食物。
說起紅尾副鳅,很多西南地區的朋友們,對其印象都是非常深刻的,因為以前沒少釣這種魚。它常常在春夏季山洪以後出現,尤其是在一些江河裡面,伴随着渾濁的山洪水而來,在一些水流湍急的環境中最多。這是因為這些大水會帶來大量的餌料。
在當時很多人下雨以後,就會去江河、山溪附近垂釣、捕撈紅尾副鳅。這種魚和刀鳅魚一樣,是一種非常貪吃的魚類,并且垂釣它也不需要什麼專業的儀器,一個縫衣針做的魚鈎,然後在上面穿上紅色的蚯蚓,就能輕松的釣上它們。一連能釣上來十幾條,運氣好一天捕撈十幾斤也并不是問題。
在當時這種魚實在是太多了,大家完全不用擔心一次捕撈太多,後面就沒有了。隻要下雨以後,遇到河流裡面漲水了,又會出現很多,可以說是怎麼釣都是釣不完的一種小型魚。聽村裡有經驗的老人說,這種魚的繁殖能力很強。而長大後查閱了資料得知,紅尾副鳅的繁殖能力确實很強,一次産卵量多達近千粒,并且雄性的隻要一年就能達到性成熟,而雌性的也是兩年就可以産卵了。
如今卻銷聲匿迹了可是,即便是繁殖能力如此強的魚類,現在很多地方也見不到了,隻有極少數地方偶爾還能見到部分。這是多個方面的原因所緻,第一個是紅尾副鳅本身對生長環境很挑剔,它們喜歡集體活動,喜歡生長在水質清澈、沒有污染,并且有砂石多的河流底層。可是現在好些地方因為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工業污染、農業污染等,導緻生長的環境受到了破壞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人為的因素,比如很多河流、水庫都在攔河築壩、發電等,導緻水流不暢了。還有些人因為紅尾副鳅的肉質很鮮美,營養有豐富,從而大量的捕撈。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的數量自然急劇減少了。
也是因為稀有,在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發展紅尾副鳅的人工養殖,售價也不便宜,一般要五六十元一斤。而野生的更是要120元一斤,但是依然難以買到。
結束語不過,幸好現在長江全流域禁漁了,并且時間長達10年,這對于生态環境的恢複是非常有幫助的,相信很多之前稀有的,甚至消失的魚類也會逐漸出現。
各位朋友們,你們當地有這種奇怪的小魚嗎?在你當地它又叫什麼呢?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