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指的是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紀傳體不一定就是正史,但正史一定是紀傳體。按照《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就是經過皇帝批準、允許傳播的史書,清代時乾隆皇帝诏定“二十四史”,在這之後“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尊崇地位。
二十四史分别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其記述額範圍,自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到明末崇祯帝為止,記述四千多年的曆史,涵蓋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社會風俗、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計3213卷,約4700萬字。這二十四部史書以曆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線索,反映了中國曆史的進程,自乾隆皇帝欽定命名後,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
按照一般的想法,上述二十四史的修史順序應該與朝代的時間順序相一緻,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後漢書》與《三國志》的修史順序了。《後漢書》主要記述了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的史事;《三國志》記載了漢末三國鼎立時期曹魏、蜀漢和東吳的史事。雖然三國鼎立出現在漢朝滅亡之後,但《三國志》卻比《後漢書》早出百餘年。隔一個朝代,甚至隔好幾個朝代才修史的情況也會發生。
那麼,“二十四史”的成書時間與成書順序分别是怎樣的呢?
《史記》是二十四史中成書時間最早的,前後經曆了14年,在公元前91年得以完成。
成書順序排在第二位的是《漢書》,成書于公元83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三位的是《三國志》,大約成書于公元289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四位的是《後漢書》,成書于公元445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五位的是《宋書》,成書于公元488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六位的是《南齊書》,成書時間大約是在公元519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七位的是《魏書》,成書于公元554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八位的有《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與《隋書》,成書時間為公元636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三位的是《晉書》,成書于公元648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四位的是《南史》與《北史》,成書于公元659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六位的是《舊唐書》,成書于公元945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七位的是《舊五代史》,成書于公元974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八位的是《新唐書》,成書于公元1060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十九位的是《新五代史》,成書于公元1072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二十位的是《遼史》與《金史》,成書于公元1344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二十二位的是《宋史》,成書時間是公元1345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二十三位的是《元史》,成書時間是公元1370年。
成書順序排在第二十四位的是《明史》,成書時間是公元1739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