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手媽媽來說,最想知道的就是嬰兒們到底在表達什麼了。
當嬰兒出現一些小動作小表情的時候,家長們總是一頭霧水,孩子究竟想幹什麼?
寶寶哭是哪裡不舒服嗎?還是餓了?寶寶吃飽了嗎?還是又餓了?寶寶皺眉是什麼意思?
其實,小寶寶們的表情、動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這是他們獨有的“嬰兒語言”,家長可以通過破譯這些語言,來解讀出寶寶的想法。
要是知道了這一點,帶娃這件事,就沒那麼難了。
不過在解讀孩子的語言時,家長先要記住一樣東西:SLOW策略。
這是由育兒專家特蕾西提出來的,slow的意思是“慢下來”。
當寶寶向父母發出各種需求的信号時,他往往是用哭鬧的方式,很多家長一着急,就不能捕捉到寶寶的神情動作的細節,難以解讀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
所以一定要先慢下來,然後再去解讀,
S(Stop):停。先不要焦慮,做個深呼吸,用冷靜的态度對待孩子的哭鬧和動作。
L(Listen):聽。先聽一聽寶寶的哭聲,看看和往常情況有什麼不同,再進行下一步。
O(Observe):看。觀察一下周圍環境,是不是讓寶寶不舒服了;再看看寶寶的肢體動作,是不是在表達什麼。
W(What’s up):怎麼了。根據前三步的分析做出判斷,然後去回應寶寶。
現在,家長們可以嘗試着去解讀寶寶們的“嬰兒語”了。
當寶寶困了,會怎麼“說”呢?
困的表現:
眼睛盯着同一個地方,但是雙目無神,發呆;帶着不高興的情緒“咿咿呀呀”;對玩具不感興趣,家長逗他也沒反應,吸引不了寶寶的注意;把背部拱起,手腳亂動;打哈欠、揉眼睛、扶頭;吃手指頭或拳頭;
家長該怎麼辦呢?
既然寶寶困了,既可以讓他小睡一會兒,降低說話的聲音,把寶寶抱到小床上,給他哼一首小歌,讓他安然入睡。
當寶寶餓了,會怎麼“說”呢?
寶寶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們的想法是這樣改變的:“我有點餓了→我真的很餓→快點喂我呀!”
餓的表現:
嘴巴張開,轉頭左右看,像是在找東西;把手放到嘴巴裡吮吸,或是吮吸周圍能碰到的東西;身體和頭扭來扭去,十分不安;從尖叫變成大哭;主動靠近奶嘴、勺子等;家長該怎麼辦呢?
1個月以内的孩子,餓得很快,家長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要觀察一下,看看寶寶是不是發出了饑餓的信号;之後,這個間隔可以延長到3-4個小時。
當寶寶餓了,家長最好先安撫一下孩子,防止他因為哭鬧扭動不好吃東西,造成嗆奶等,然後再喂食。
當寶寶吃飽了,會怎麼“說”呢?
吃飽的表現:
吃奶的時候,吮吸的力量和頻率下降,主動停止吮吸,把頭轉向一邊;主動吐出乳頭、奶嘴,并推開;十分放松,想要睡覺;吃飯的時候,速度變慢;把嘴巴閉上,不肯接受喂食;把嘴裡食物吐出來;用手推開食物,甚至把勺子等給扔掉;
家長該怎麼辦呢?
當寶寶吃飽了,家長可不要強行給他喂食,不但容易肥胖,還可能造成積食,對胃部和身體的發育都不好。
當寶寶想大小便,會怎麼“說”呢?
大小便的表現:
在嬉鬧過程中,突然僵住不動,接着露出一臉怪相;做出用力的表情,小臉憋得通紅;尿尿之後,身體有輕微的顫抖;大小便之後,可能會扭動一下身體,然後繼續遊戲;家長該怎麼辦呢?
對于寶寶來說,大小便是憋不住的;家長能做的,就是及時發現他們已經大小便了,然後及時給他們換好尿不濕,做好清理工作,來預防皮膚上起疹子。
當寶寶想要陪玩,會怎麼“說”呢?
想要陪玩的表現:
盯着家長們的臉,表現出興奮的神情;和家長有活躍的眼神交流;主動向家長伸手,想要寶寶;看着家長笑,嘴裡還發出一些“哦哦啊啊”的重複聲音;家長該怎麼辦呢?
當發現這些信号時,家長就該和孩子們好好互動啦,積極的親子互動對寶寶的成長很有好處哦。
比如看着孩子的眼睛,用誇張的表情和語氣與寶寶溝通,讓寶寶來模仿你。
當寶寶覺得不舒服,會怎麼“說”呢?
不舒服的表現:
大哭,而且是一種急促的哭聲,伴有咕噜聲;臉上的五官全都皺起來;四肢不安地扭動,擡起腿;
家長該怎麼辦呢?
孩子不舒服的原因可能很多,家長可以先檢查一下溫度,看看寶寶是不是過冷或過熱;
接着檢查一下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剛剛大小便過了,然後覺得不舒服;
然後檢查一下寶寶的全身,看看是不是哪裡受傷了,或者撞到了,被細線給纏住了等;
除此之外,寶寶還可能餓了,做噩夢,家長可以适當的安慰一下。
如果寶寶一直出現這種不舒服的表現,家長有找不出原因,還是要去醫院檢查一下。
想要破解小寶寶們的“嬰兒語”,看似複雜,但隻要家長們付出耐心,就一定能學會獨屬于你和孩子的語言。
讀懂之後,孩子就能少受罪,家長帶娃也就更輕松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