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研究生論文抽檢一般幾月份?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2019年工作要點,将抽檢碩博士學位論文列為今年的重點事項,曾引發熱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教育部研究生論文抽檢一般幾月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2019年工作要點,将抽檢碩博士學位論文列為今年的重點事項,曾引發熱議。
在近日發布的《教育部2019年部門預算》中,教育部對這一工作進行了明确。預算文件顯示,2019年拟抽檢學位論文約6000篇(不含軍隊系統),學位論文抽檢經費800萬元。相比以往,抽檢論文數量提高。
除了提高抽檢論文數量外,教育部2月底還發文要求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同時各大高校還對延期畢業生進行清理,近期一系列動作都表明,無論是主管部門,還是高校,都将大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而對于數百萬辛勤工作的研究生來說,畢業将越來越難了。
教育部:2019年拟抽檢學位論文約6000篇
《教育部2019年部門預算》顯示,今年用于學位論文抽檢的預算高達800萬元。這些費用将全部用于委托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開展博士學位論文抽檢通訊評議,主要包括專家評審費和相關工作經費。
根據國家相關文件要求,提出要加大學位論文抽檢力度,其中,博士和碩士學位論文抽檢比例分别為上一學年全國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人數的10%和5%左右。同時,《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完善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繼續做好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
按照《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要求,2019年拟抽檢學位論文約6000篇(不含軍隊系統),抽檢比例為上一學年度授予博士學位數的10%左右。每篇抽檢的學位論文送3位同行專家進行通訊評議,如3位專家中有1位專家評議意見為“不合格”的學位論文,将再送2位專家進行複評。
教育部要求: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
今年2月底,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規範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分别就研究生考試招生和培養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更加嚴格的規範性要求。《通知》要求,狠抓學位論文和學位授予管理。
《通知》稱:培養單位要珍惜用好辦學自主權,加強自律,科學合理設置培養要求和學位授予條件,重點抓住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評閱、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嚴格執行學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進一步強化研究生導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責任。
培養單位要突出學術誠信審核把關,加大對學術不端、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查處力度,舉一反三,防範在前,層層壓實責任,強化日常監督。對學術不端行為堅決露頭即查、一查到底、有責必究、絕不姑息,實現“零容忍”,依法依規從快從嚴查處。對當事人視情節給予紀律處分和學術懲戒。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應及時移送有關部門查辦。探索建立學術論文、學位論文館際和校際學術共享公開制度,以公開促進學術透明,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研究生大清理:10餘所高校已出手
從年初以來,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0所高校着手清退研究生。按高校已經披露的數字初步核算,至少500名研究生遭到清退或正面臨清退風險。實際進行研究生清退的高校數,以及遭清退處境的研究生數,可能超過之前說的不完全統計。
這些研究生面臨退學風險,有一個共同原因:在學校規定的最長學習年限内未完成學業。
全國人大代表:
不适合讀的,建議構建分流機制
據南京人民廣播電台報道,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我國可能有65%的博士無法按期畢業。
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當然能畢業。目前,我們的博士教育體系是開頭松——中間松——畢業嚴。能不能在中間過程也嚴格起來?一旦嚴格要求,老師要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在學問上關心學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上影響學生。
他建議構建一個合理的分流機制,讓适合的人讀下去,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然後盡量的按時畢業;不适合的,用分流技術,比方說博士不适合,就碩士畢業班,從而能人盡其才。
質保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王戰軍教授曾與麥可思研究做過分享。
他認為,建立長期有效、動态調整的淘汰和退出機制很有必要:“成熟的研究生教育系統應該建立學科的動态調整和退出機制,這對整個研究生教育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各個高校應主動适應國家提高質量、走内涵式發展道路的形勢,不應以傳統的思想和舊的觀念來考慮問題。學校要主動參與動态調整,提高培養質量。目前國内一些高校已經主動調整學科結構,适應社會發展需求,而非等着被評估被撤銷,這是最積極的辦法。高校教師也應該主動去适應這些變化,把提高質量放在首位。”
此外,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曆史較長,其質量保障體系也相對更為系統化、制度化和規範化。在王戰軍教授看來,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學校的作用尤其突出。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學校是質量保障的主體,每個大學都有一系列具體到各個培養環節的嚴格規定,從過程上保證質量。而第二個區别是導師的作用。
在國外大學,從研究生的錄取、面試到培養、評價,導師的選擇空間和主動權都比較大。他說:“在培養過程中,導師也有權去淘汰學生,區别于我們對淘汰的理解,這裡所說的淘汰實際上是一種導向性分流,比如說資格評估沒通過,導師會跟研究生溝通,可能會告訴他‘你不太适合讀博士’,或者‘你不太适合讀這個專業,是否可以轉專業?’在這整個過程中,研究生也會适當考慮導師的意見,最終實現分流。這在整體上看還是淘汰,能保證畢業的研究生質量相對較高。”
基于這些國外大學建立的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的經驗,王戰軍教授認為,中國高校在構建研究生質量保障體系時,應加強高校的主體意識,同時提升導師在保障質量方面的意識,發揮導師的作用。
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更是研究生教育培養環節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但是,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作為質量保障主體的研究生缺位”的問題,因此,對許多高校而言,如何積極地将研究生引入培養質量監督和反饋環節至關重要。
對此,王戰軍教授建議各個研究生培養單位應考慮發揮研究生在質量保障過程中的作用。例如,加強對研究生的滿意度調查,讓研究生來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環境進行評價。當然,研究生參與意識也應該加強。王戰軍教授指出,對于中國而言,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校質量的内生動力和質量自律意識,構建适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保障體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綜合自青塔、麥可思研究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