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1-22 22:08:53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1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2

端午節的由來

說到端午的來源,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楚國大夫屈原了。相傳楚王聽信讒言,将主張抗秦的屈原貶黜流放,在秦國攻破楚國首都後,絕望的屈原抱着一塊大石頭投入了汨羅江。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龍舟競渡、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3

端午節的名字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已經存在了上千年。西晉《風土記》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這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浴蘭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還有“女兒節”這個别稱。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家家戶戶都給家裡的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折一支石榴花簪在頭上。當時這被認為是避五月的“毒”,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種儀式。即便家中女兒長大嫁人,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過節。所以,端午節也稱“女兒節”。

端午節習俗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屈原含恨投江,楚國人民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由此賽龍舟也成為端午最傳統的風俗之一。

劃龍舟曆史悠久,自古流傳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每年端午,賽龍舟比賽是不可錯過的年度盛宴,衆人齊心劃槳的“嘿呦”聲鼓舞着隊員們,也振奮着岸邊觀戰的群衆。

二、吃粽子

傳說屈原投江死後,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從此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粽籺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端午食粽的風俗在中國盛行不衰,并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又有說是因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災害鏟除。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承載着家國情懷,更蘊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團圓的濃濃真情,粽子被稱為中國曆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

三、挂香包

端午節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内裝用中草藥以及香料,它的制作工藝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今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四、系五彩繩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4

端午節孩子們一覺醒來,手腕、腳踝上已系上用五彩絲線編的“五色繩”,大人們說系上就百病不侵。端午節後的第一場雨,再把五色繩剪下來,讓雨水沖走,災病也就随着被帶走了。

關于五色線,各個地方的風俗大同小異,有的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挂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五、懸挂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間認為五月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每年五月,正是艾蒿成熟,藥性最好的時候,所以在端午節人們都要到野外去采摘艾蒿。

傳說遠古時候神仙與水怪約定,隻要門前懸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們端午節喜歡采摘和懸挂艾草,意欲驅散妖魔,保衛家族。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濕、溫經止血等功效,其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淨化空氣。艾葉煙熏時産生的煙氣可抑制病毒和細菌在空氣中傳播。

六、吃鴨蛋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5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這五毒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征這五毒的血,吃着這些菜的時候,分别是烤鴨、苋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着一定的辟邪色彩,從科學的角度看,吃鴨蛋是為了養生祛暑。

七、喝雄黃酒

喝雄黃酒據說可以驅避五毒,飲蒲酒、雄黃酒的習俗流傳已久,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從衛生角度來看,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内可消毒殺菌,飲蒲酒也頗有益。

THE END

來源:洛南人社

金昌市争創全國文明典範城市市民應知應會

23 “我們的節日”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團屬新媒體矩陣

青春金昌微博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6

青春金昌抖音

青春金昌今日頭條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7

端午節由來和傳統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多少)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