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鑷子,一個噴壺,一根毛筆,一支棕刷,日複一日地埋首在古書書頁裡,一點點修補文化的記憶,這便是南京圖書館90後古籍修複師丁峰的日常。
上午9:30,丁峰便已坐在自己的桌前,認真地修複起了古籍刻本。窗外是飛馳而過的車水馬龍,室内卻是古樸、甯靜,而他就是橫亘在飛速與徐緩之間的手工匠人。
古籍修複過程繁瑣工藝複雜
十年前,丁峰畢業于金陵科技學院古典文獻(古籍修複)專業。2013年,丁峰進入南京圖書館工作,成為這個團隊中的第一位90後古籍修複師。
剛入行時,師傅要求丁峰學習濕補技術,就是将水噴至古籍書頁,使其更加平整。“這個對力度要求比較高,稍有不慎就會将書頁戳爛。所以我們說,修複一頁紙就像進行一場‘微創手術’。”
古籍修複究竟有多難?“操作流程上細說起來得有20多道工序,給古籍定損、拍照、除塵、測酸堿度、測量紙張厚度、配紙、拆頁、修補書葉、噴平壓實、裁切折頁、捶平裝訂等步驟缺一不可。用到的工具可以說是‘十八般兵器’:用毛筆除塵、補破;用鑷子夾取碎紙片;用小針錐挑開粘連書頁、紮眼;用刀具裁切修補餘紙、剪斷線頭……發光闆、裁切墊、壓書機、壓書石、噴壺等工具也都會在修複過程中用到。”丁峰笑着向記者介紹。
古籍修複是個慢活兒,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時間仿佛在這裡停下了腳步。“師傅常說,做這行考驗的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能急躁。”丁峰告訴記者,當指尖撫過一張張泛黃的書頁時,仿佛能感覺到古人在此間留下的痕迹,“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隔着紙張,仿佛能與千百年前的古人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為700歲的國寶做修複
2018年,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習中心江蘇傳習所在南京圖書館揭牌成立,并同時開展了一批珍貴古籍修複項目。交到丁峰手裡修複的,是近700年前的元代醫書《永類钤方》。
《永類钤方》是一部綜合性醫書,在醫學領域有着極高的研究價值。元刻本傳世少,目前全國隻有三家單位藏有此書,并且都是殘本,南圖收藏了其中兩冊,非常珍貴。丁峰告訴記者,自己接到《永類钤方》修複任務時,内心很緊張,也很激動。
在修複過程中,丁峰也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原來早在清代,就有人修補過《永類钤方》。“比如元代原書的主體部分用的是薄如蟬翼的皮紙,清代同行為了防止書頁損壞,特意為每頁襯入柔韌性更強的竹紙。正是因此,我們既要修複原書的原始痕迹,也要保留清代修複比較精巧的部分,再加上現在修複的痕迹。這樣當人們觀看這本古籍時,可以觀察到其在曆史長河中流傳的痕迹。”丁峰表示。
為了更好地修複,丁峰也做出不少努力。就拿配紙這一個環節來說,他便嘗試了11次之多。配紙即配補古書的用紙,選取原料、顔色、厚薄、簾紋與待修複紙張相近的紙,并将其染色做舊,從而達到與待修複紙張相匹配。丁峰采用染紙法,即蒸煮茶葉水、毛栗殼水等,在完成11次浸染之後,終于制出顔色滿意的修補紙。
目前,這兩冊《永類钤方》已經基本完成修複工作。
為古籍修複培養更多年輕人才
與丁峰一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投身于古籍修複行業。如今,南圖古籍修複中心的12人修複團隊,除了已從事古籍修複45年之久的技術指導楊來京外,其餘均是80後、90後。
作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南京圖書館古籍藏量160餘萬冊(件),需修複的古籍有40餘萬冊(件)。年輕人能否肩負起這一重任?“這裡的年輕人都是古籍修複科班出身,理論知識比我們當年掌握得更紮實,把古籍交給他們,我很放心。”楊來京說道。
南京圖書館曆史文獻部主任陳立介紹,從2007年南圖入選國家級古籍修複中心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到2018年挂牌國家級古籍修複技藝傳習中心江蘇傳習所,十多年來,南圖一方面邀請行業内資深專家到傳習所當導師,手把手傳授技藝;另一方面,考慮到江蘇是率先将職業教育和學曆教育相結合培育古籍修複人才的省份之一,南圖也與開設該專業的學校聯合辦學,雙管齊下為整個地區的古籍修複培養和留住了一批年輕人。
(記者 尹丹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