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迷你英劇《追兇》(Manhunt)的案情有點枯燥,而且不恐怖、不離奇、不曲折,隻是辛苦。它根據2004年倫敦Twickenham社區的一宗連環殺手緝兇案改編,以極富耐心的鏡頭還原破案過程的細緻紋理。
《追兇》海報
馬丁·克魯勒斯飾演的高級督察科林·薩頓接到警察生涯最大一宗案件——法國女孩Amelie Delagrange遇害案。她在Twickenham綠地遭捶擊身亡。在甜品店工作的女生下班原本不會途經這條路,那天卻鬼使神差公車坐過站,抄近路回家時被惡魔盯上。
馬丁·克魯勒斯飾演的高級督察科林·薩頓
破案的過程如同大海撈針。科林·薩頓領導的龐大調查組基本上沒有獨辟蹊徑的手段和靈光乍現的好運氣。好吧,有過一次,他們把拍到模糊車牌的監控錄像拿到電影院在大屏幕上播放。三位探員屏息凝神,結果還是失敗了,辨認車牌的路被堵死。
三人都沒有表現出太失望,因為這條被堵死的路隻是破案過程衆多挫敗中的一個而已。更絕望的時候探員們在俯瞰案發地的天橋上凝視川流不息的馬路,等待幸運女神的眷顧,讓他們那麼巧剛好看見嫌疑車輛經過。當然,幸運女神仍然沒有出現。
《追兇》劇照
高科技幫了他們的忙,确切地說是監控探頭。他們使用最傳統的偵破思路,試圖在探頭的幫助下還原女生下班後至遇害前的行蹤路線。拼圖中的空缺處通過計算和推理補全,根據手機信号塔的位置判斷出兇手系乘坐車輛移動,并成功找到被抛進水裡的手機、錢包等遺物,成為他們最初的一個小小勝利。
薩頓小組逐漸發現,他們順藤摸到的瓜比想象中更大。他們發現這起案件很可能與該區域此前發生的另兩宗女性遇害案相關,盡管已有嫌疑人被監禁。
英國人似乎不太相信美國人“犯罪心理側寫”那一套理論,否則根據嫌疑犯厭惡金發女性的作案特點或可描摹出兇手特征。但本劇對罪犯心理的揣摩點到即止,盡管資料顯示罪犯是個很有戲劇表現力的角色。
他的殺人動機可被歸為“無由”,不為财,亦未性侵被害者,不收集“紀念品”。他也不是性壓抑的單身漢,相反女性緣很好,在結識女性之初是個相當有魅力的男子;有孩子、有同居女友、有工作。
他想的話,可以迅速與人熟絡,稱兄道弟,翻臉亦在瞬間完成。影片的選角很到位,飾演兇手的塞林·瓊斯眼神陰郁、身軀龐大,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追兇》的意圖很明确,重點始終放在“追兇”的過程中,犧牲了表現兇手和受害者等更有戲劇張力的部分。
老派紳士科林自始至終按照教科書的标準辦案,在重重壓力下依然不改顔色,不亂陣腳。和英倫老派紳士偵探稍有不同的是,他自願承擔來自家庭和警局的壓力,并不桀骜,甚至一點也不驕傲,隻是任憑泰山壓頂也要一步一步推進偵查工作。
高級督察科林與兇手利維·貝爾福爾德(右)
科林這個角色與兇手利維·貝爾福爾德(塞林·瓊斯飾)的對比很有意思。鑒于他們都來自真實的人物原型,就更加豐滿立體。
《追兇》劇照
貝爾福爾德的殺人沒什麼技術含量。即使這次不被抓獲,也很可能在下一次行兇時因露出馬腳(再次被攝像頭捕捉到)而被捕。他的三次得逞來自一點運氣,以及前兩次辦案探員的疏漏。科林的破案也沒什麼技術含量,靠的是“開膛手傑克”案件年代就采用的死辦法——用大量人力和時間排查所有可能性。
貝爾福爾德是無由作惡的典範,他的邪惡像人類兒童時期特有的惡,沒有原因,完全随機,更不會有忏悔,因此最可怕。科林則是人類擁有良知和道德的标志,他不卑不亢、異常執着、對受害者和家屬抱有極大的同情和尊敬。因為有科林這樣的人存在,我們的種族才不至于陷入貝爾福爾德式獸性和混亂的泥沼。
塞林·瓊斯飾演利維·貝爾福爾德
我倒是很願意在劇中看到貝爾福爾德和科林更多的交鋒,但導演隻給了幾個非常平靜的審訊畫面。
這部劇對案件的真實再現程度之高甚至讓它具有了一絲喜劇色彩。抓捕貝爾福爾德一場戲中,全體警員在科林的叮囑下保持高度警惕。審慎推進後,他們在閣樓雜貨堆中發現光豬男子的貝爾福爾德。後者毫無反抗,根本不是科林預想的極度危險型罪犯。
最終,是一個非常在乎生命的,謹小慎微的人破獲了這起連環殺人案,而不是具有強烈個人特質的大英雄。雖然不大精彩,但大多數時候生活的面目就是這樣,荒誕但總是有路可走,殘酷又有人在拼命維持人的尊嚴,就像這場貝爾福爾德和科林的博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