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思維中,習慣于10進制,或者百進制。
幾天前,一位朋友對每日漢字編輯說,重量是10進制,公裡是10進制,為啥時間不是十進制呢?
朋友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人關注的,包括小編也不太清楚。
于是,每日漢字編輯就找了很多資料和老師,弄白了這個問題。
今日,編輯成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
上圖就是一個鐘表。
如果給你出個計算題,2.3個小時是多少分鐘啊?估計你得算一會,2.3乘以60,才會有結果。
但是,讓你說2.3公裡時多少米啊?那就很好算,乘以1000,就可以了。
我們中國人都在用10進制,使用60進制的很少。
六十進制最初起源于巴比倫,至于巴比倫人為什麼要用60進位,說法不一。
有人把巴比倫人最初認為一年為360天,太陽每天走一步,也就是1度,和巴比倫人已熟悉六等分圓周相結合而得60進位;也有人認為60有2、3、4、5、6、10、12等因數,使運算簡化等等。
1小時等于60秒,與中國的天幹、地支的記年法學來的。
在古老的社會,人們使用天幹地支來計年,60年一個輪回。那麼,由年及時到秒,都和天幹地支相關。
人們最初的時候,把一天分成了12個時辰,感覺每個時辰過程,于是就有了一天有24個小時,之後就有了1個小時60分鐘。
在1879年,加拿大鐵路工程師伏列明提出了“區時”的概念,這個建議在1884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得到認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統一世界計量時刻的“區時系統”。
“區時系統”規定,地球上每15°經度範圍作為一個時區(即太陽1個小時内走過的經度)。 這樣,整個地球的表面就被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的“中央經線”規定為0°(即“本初子午線”)、東西經15°、東西經30°、東西經45°……直到180°經線,在每條中央經線東西兩側各7.5°範圍内的所有地點,一律使用該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标準時刻。
這種世界時區的劃分以本初子午線為标準。從西徑7.5°到東經7.5°(經度間隔為15°)為零地區。由零時區的兩個邊界分别向東和向西,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時區與西十二時區相重合;全球共劃分成24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平太陽時作為本區的标準時。 “區時系統”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各地時刻的混亂現象,使得世界上隻有24種不同時刻存在, 而且由于相鄰時區間的時差恰好為1個小時,這樣各不同時區間的時刻換算變得極為簡單。因此,一百年來,世界各地仍沿用這種區時系統。
規定了區時系統,還存在一個問題:假如你由西向東周遊世界,每跨越一個時區,就會把你的表向前撥一個小時,這樣當你跨越24個時區回到原地後,你的表也剛好向前撥了24小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鐘點了;相反,當你由東向西周遊世界一圈後,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鐘點。
為了避免這種“日期錯亂”現象,國際上統一規定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當你由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必須在你的計時系統中減去一天;反之,由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就必須加上一天。
可以說,中國古老的天幹地支計年方法,也影響了時區的劃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