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6 22:43:44

安塞腰鼓

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1

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铿锵有力,舞姿優美,潇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和“中國第一鼓”。安塞腰鼓從農村打到城市;從黃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從農家小院打到天安門前;從自編自演走向電影電視屏幕;從農運會打到亞運會;從陝北的窮山溝走上世界領獎台。安塞腰鼓以它獨特而精湛的藝術打遍全國,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 、“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蕩蕩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範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2

激情四射的鼓手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産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谒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着唢呐,有時還要擡着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并在廟内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

洛川蹩鼓

洛川蹩鼓主要流傳于陝西省洛川縣黃章、永鄉、舊縣等鄉村,為延安著名的“三鼓”(胸鼓、腰鼓、蹩鼓)之一,陝西方言稱“蹦跳”為“蹩”,此舞以蹦跳為特征,故稱“蹩鼓”。洛川蹩鼓最大的特點是在蹦跳中完成各種舞蹈動作。“蹩鼓”流傳于延安地區洛川縣,以縣東北的黃章、永鄉、舊縣等鄉鎮較為普遍,表演時,鼓手腹前挎個直徑約50厘米的扁圓鼓,邊擊鼓、邊蹦跳。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3

洛川蹩鼓

擊鼓、鑼、钹起舞時,其基本動作有單跳、雙跳、蹉步、擰擺等,“雙跳”雙腳同時起跳下落,上身後仰,動作粗犷有力;“單跳”穩健潇灑大起大落,身姿靈活自如;“搓步”剛建,“擰擺”柔美。場圖主要有“白馬分鬃”、“蠍子擰尾”、“單騎撲陣”、“四壁合圍”、“品字組合”等。表演者在舞、蹦、跳中做出各種造型,在鑼鼓齊鳴中左沖右撲,拼殺搏鬥,如臨戰陣,動作粗犷,剽悍豪放,富于力感。根據表演方式不同,它又可分為大場鼓、小場鼓和過街鼓,以它獨特隽秀、粗犷雄健的舞姿和隆隆鼓聲,猶如一支回旋在黃土高原上震天動地的狂歡曲。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4

演出時場場爆滿

蹩鼓表演時,在兩個頭戴瓜皮帽、身穿藍布長袍,左手執藍布傘,右手持一蠅甩的傘頭率領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鑼手組成蹁鼓隊,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鑼人數組成。鑼手一般由十四五歲少年擔任,均跟在在隊尾表演。舞者頭紮英雄巾,身穿對襟彩服,腰系戰裙,紮裹腿,背紮靠旗,均按傳統戲曲中的武将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隊後跟随着由男、女青年組成的秧歌隊,俗稱"裝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情緒與氣氛。

鳳陽花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5

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分享更是一種美德,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讓你的朋友也受益!

欣賞醉美鄉村,唯美景色,了解生你、養你的故土,還有關注鄉村的經濟發展、生态農業,還有鄉村的生态環境。

再不瘋狂就老了,敬請關注微信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獲取最新鄉村信息(右上角“ ”加号→添加朋友→輸入“weimeicountry”→關注)怎麼走?吃什麼?怎麼住?玩什麼?鄉村旅遊和生态農業,一切盡在掌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