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鬧鬧爸
鬧鬧是姥姥帶大的,他小的時候我和鬧鬧媽處于事業發展期,滿門心思忙工作,基本沒管過孩子。
姥姥帶鬧鬧是兩頭跑,雖然有時候也住我們家裡,但多數情況下是帶着鬧鬧回自己家,這樣可以兼顧到接送孫子澤澤上下學。
澤澤,也就是鬧鬧的表哥,比鬧鬧大四歲。光聽年齡覺得該讓着表弟,但澤澤也才七歲多而已,加上在自己家底氣十足,所以經常欺負鬧鬧。
鬧鬧的玩具被表哥搶走會哭,但姥姥跟澤澤索要無果就不管了,隻要孩子不哭了,不影響她洗洗涮涮做家務就行。其實問題沒有解決,隻不過鬧鬧發現哭鬧不管用學會了忍受而已。
久而久之,鬧鬧養成了這種自我消化委屈的習慣,凡事不敢主動争取,自己的東西被搶奪後也不敢據理力争。總之,孩子受到欺負後從來沒想過要還手,更别說大聲說出來了。
受到欺負沒還手的孩子,無外乎4種原因沒敢還手的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他們真的甘心忍受欺負嗎?孩子的心理活動父母要做到心中有數。
鬧鬧就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孩子在姥姥家沒有底氣,頭一次遇到麻煩時父母都不在身邊,受到委屈無處可說,孩子顯得很無助。
内向性格的孩子沉默寡言,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告訴父母,他們喜歡自己消化委屈。這就導緻困難沒有被及時覺察,孩子獨自承擔煩惱。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回到家裡再被父母責罵一番:“肯定是你先找事的!什麼時候才能不給我找麻煩!”解釋無用,孩子慢慢地就不多說了,于是孩子變得越來越膽小,處處忍讓。
這種情況跟家長的性格有關,他們害怕沖突,俨然一副“和事佬”的面孔。他們看到孩子跟别人鬧矛盾時,會先主動道歉,然後留給對方家長“豁達”的印象,但卻傷害了自己家孩子。
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有征兆,父母早發現早糾正孩子受到委屈後會通過不同形式或細節表現出來,隻要父母用心觀察便不難發現。
鬧鬧爸是通過講故事發現了鬧鬧經常受到欺負的事實。在幼兒園教學的小姑送給孩子一套《學會大聲說“不”》防欺淩故事書,鬧鬧看着其中一本書的封面默默掉眼淚。
這本書是《我不喜歡東西被搶奪》,封面上畫着欺淩者得意洋洋地舉着畫具,還扮着邪惡的鬼臉,其身後不遠處的地上卻有個小男孩。那個孩子表情痛苦,滿臉通紅,顯得很無助。
鬧鬧能把自己看哭,顯然是産生了共情,他從地上癱坐的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情至深處,眼淚便奪眶而出。
《我不喜歡被亂摸》也讓我印象深刻:莉莉絲受到新老師的特殊“照顧”,男老師喜歡摸她的臉、捏她的屁股。媽媽及早發現了異常,告訴孩子“你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去觸碰!”
莉莉絲是幸運的,因為她有媽媽的信任。但很多孩子不知道這是一種侵犯,就算覺得不舒服也不反抗,過于相信“熟人”,導緻被欺負時毫無防備。家長及早教會孩子反抗,就可以規避危險。
不過,教孩子學會反抗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一種隐性霸淩,其次才是如果大聲說“不”。不然,家長的緊張或擔憂容易讓孩子感到恐懼。
這套《學會大聲說“不”》防欺淩故事書裡面涉及8個兒童常見的霸淩場景,把隐性霸淩現象展現給孩子的同時,還能讓孩子從中學會正确的處理方式。
通過故事會讓孩子明白,被亂摸、被排擠、被造謠、被搶奪、被推搡、被嘲笑、被使喚、被起綽号,這些都是隐性霸淩。
《學會大聲說“不”》防欺淩故事書進行了詳細的梳理和講解,提升了孩子的認知能力,所以孩子不會因為年紀小無法識别而成為受害者。
鬧鬧很喜歡這套故事書,看了十多遍了,性格也變得勇敢了,面對的小朋友給自家起的外号敢于大聲說“我不喜歡被起綽号!”全套故事書共8冊,鬧鬧還經常分享給小夥伴看呢!
受到欺負沒還手的孩子,可能壓根兒就沒意識到自己被欺淩了。想讓孩子展示“不好惹”的高姿态,需要父母早發現早糾正,并适當為孩子撐腰,做孩子的堅實靠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