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蘇轼最深的兄弟情

蘇轼最深的兄弟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6 15:14:47

蘇轼兩兄弟都在進京趕考前先後婚配,其實一旦金榜題名,完全不愁婚娶,可見父母親是有意讓兄弟倆娶個本地的姑娘,知根知底,穩健踏實。至和元年(1054),19歲的蘇轼娶了16歲的王弗為妻。眉州中岩山古時與峨眉山齊名,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摩崖佛像,當地流傳着一個故事,說是山間有一泓清池,魚兒惬遊其間,且有人一拍掌、群魚便應聲而出的奇景;中岩書院主講、青神鄉貢王方,讓學生們每人都為水池取名字,最終蘇轼與他女兒王弗不謀而合,皆取了最妙的“喚魚池”,因而結下姻緣。

蘇轼年輕時并不太想結婚,他後來在 《與王庠書》中說自己“少時本欲逃竄山林,父兄不許,迫以婚宦,故汩沒至今”。他最初對十幾歲的王小姐也不大注意,王弗性格沉靜并不多言,剛嫁到蘇家時,蘇轼并不知妻子知書識字,隻是每當自己手不釋卷時,她“則終日不去”,拿着針線活靜靜陪坐。好幾次蘇轼背書卡殼了,記不起來了,夫人就在旁輕聲給他提個詞兒,令蘇轼吃了一驚。他指着滿屋的書逐一考問,王弗竟都 “皆略知之”,他 “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這才恍覺夫人原來是個沉靜聰敏有内涵的女子。

蘇轼說妻子“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公婆,皆以謹肅聞”,王弗穩靜的個性,恰與蘇轼大大咧咧的豪放性格形成互補。丈夫走上仕途後,她常以自己洞察世情的缜密,做他識人的幫手。蘇轼回到家來,她會細細問詢都做了些什麼,常引用公公說過的話來提醒他,“你離開父親遠了,凡事沒人指點,不可以不謹慎。”有時蘇轼在家裡待客,她也會立于屏風後傾聽,評價有的人,“說話模棱兩可,一味逢迎你的意向,何用浪費時間與這種人談天”;對于專意讨好蘇轼,第一次見面就熱絡得親密無間的人,她也瞧不上,“這種人的交情不會長久,來得快,去得也快”。蘇轼不得不承認,夫人的這些判斷往往比他要準确,事後皆如其所言。

蘇轼最深的兄弟情(蘇轼對發妻的感情究竟如何)1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中岩風景區的喚魚池,池畔蘇轼與王弗的塑像。

又一年大雪,鳳翔的住宅庭前積雪甚厚,但有棵老柳樹下約一尺見方之地,獨無雪迹,奇怪的是,等天晴後這方土地又隆起數寸來。蘇轼認定是古人窖藏丹藥之處,丹藥性熱,所以地不積雪而土又墳起,他想發掘出來。王弗卻說:“假使吾先姑在,必不發也”,這是引用程太夫人曾經不許人發掘紗縠行老宅地下大甕之事,來婉轉谏阻夫君的逾矩行為,蘇轼聽了頓覺慚愧而止。

蘇轼飽讀詩書,學問淵博,但生活的智慧上對夫人依賴很深。可惜王弗英年早逝,蘇轼鳳翔任職三年期滿,于治平二年 (1065)解任還朝的當年她就去世了,年僅27歲,留下不滿7歲的幼子蘇邁。所有關于王弗的細節,隻有如上幾件小事,全部來自蘇轼自己的文字。他在 《亡妻王氏墓志銘》裡對妻子的評價是 “其言多可聽,類有識者”,“有識”多用于讀書人間的品議,是很愛敬的表達了。父親蘇洵也囑咐他,“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諸其姑之側”。蘇轼最後悲歎道,“君得從先夫人于九泉,餘不能。嗚呼哀哉!餘永無所依怙。君雖沒,其有與為婦,何傷乎?嗚呼哀哉!”

熙甯八年(1075),40歲的密州知州蘇轼,做了一個夢,醒來猶是凄切難遣,作了這首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悼亡之作,最大的特點就是情真。蔣勳說蘇轼“大膽”,因為他敢坦陳這十年間并不太經常想到你;蘇轼也說出了某種真實的經驗,當至親至愛逝去,人往往會陷入失語狀态,因為感情太深重,反而不知從何說起。所以有人說開悼亡詩先河的西晉潘嶽,三首詩洋洋灑灑十數韻,雖然名氣大,卻因說得太多太滿,有點近乎套話,反而沖淡了“真”的感人。整首詞語氣愈平靜,讀之愈覺沉痛。有時越想夢見越不得見,忽地某天就故人入夢,不期而遇——但你似乎有點認不出我來了。你還是當年青春秀麗的模樣,我卻滄桑撲面,這才驚覺,原來十年時光呼嘯而逝,而我們現在已是幽明兩隔,永相暌離。可以想見,現實的十年間,蘇轼經曆了更多人生仕途上的曲折險阻,他每次因脾氣性情受挫遇阻,大概都會一次次回想起夫人的聰明睿智,深感她不在身旁的空茫。

下片意識流動場景又切到兩人共同的故鄉,那小軒窗邊梳妝的形象就像一個特寫鏡頭,朦胧美好一如當年的青蔥歲月,再次目光相接,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仍一時怅然無言,淚流千行提示着我們這個夢終究會醒來。最後一句又像是一個空鏡頭,墳岡荒寒,死生陌路,哪裡可覓幽魂?夢短情長,夢醒後是更深的悲涼,關于腸斷,不用再多着一字,而“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詞本是一種多描寫男歡女愛、脂粉味濃的體裁,蘇轼卻用它來寫悼亡之情。從來都是香濃華麗的豔辭易抒,而夫妻間平實深沉的情感難寫,全詞純用白描,文字明白如話,毫無雕飾,卻字字顫人心弦。一些後人诟病蘇轼的詞作,向來說他不諧音律,或是辭藻不那麼文雅講究,但他本人比起這種形式上的約束、追求,顯然更看重細膩的生命感受、内在情感的感染力,其實才是重本舍末的價值取向。

治平三年(1066),蘇轼與弟弟蘇轍扶柩還鄉,王弗被葬于翁姑茔墓之西北八步。守孝兩年期滿後,兄弟倆于熙甯元年(1068)第三次前往京師。他們沒有想到,此生再未能回到故鄉,而王弗的墳墓也真的成了千裡孤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