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30 04:06:40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8日訊 一塊四方平直的木闆,一雙獨具匠心的巧手,經過畫線、切割、掏空、鑿鋸、打磨等工序,木闆就變成了能夠折疊自如的魯班枕。因其為一塊木料所制,又将魯班枕稱為“一塊料”,民間俗稱其為“瞎掰”,上下翻覆,左右穿插,閉着眼睛随意掰,也能變換出不同造型,彰顯匠人匠心。

如此慧心巧思,可謂中國匠人積澱千年的智慧結晶,而這一巧奪天工的文化瑰寶就出自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橋氏木作”傳承人喬一兵之手。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山東手造)1

“一塊料”技藝源自家傳

喬一兵自幼喜歡畫畫,14歲時進入美術班,專業學習繪畫,從部隊退役後,他在濟南高新區一家單位負責宣傳工作,還曾有過印刷的經曆。

“我父親是木匠,小時候都是我坐在一邊看父親做魯班枕,那時候就把它當玩具,覺得這就是家裡常用的‘一塊料家具’而已。”喬一兵解釋道,一整塊木頭通過鋸、鑿、打磨,不用任何連接件,就能制作成家具,家裡的桌、椅、案、床都像魯班枕一樣是榫卯結構的,老一輩将其稱為“一塊料家具”。

十年前,喬一兵的父親整理家中舊物時,翻出了一張自己在上世紀60年代繪制的圖紙。喬一兵照着父親畫的老圖紙制作出了魯班枕,瞬間勾起了童年的回憶。“我那會兒就是出于好奇,在父親的指導下很快就學會了制作魯班枕。”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山東手造)2

俗名“瞎掰”彰顯榫卯巧思

談及魯班枕,喬一兵眼中閃着光。他一邊拿起一塊魯班枕展開放平,一邊介紹起“一塊料”的其中奧秘。

據傳,魯班枕是木匠鼻祖魯班發明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魯班枕的原材就是這麼一塊簡單的木頭,通過鑿、鋸、錘等工具設計制作,把原本是一塊六面體的整木變成了一件120多個面的物件,木片相連不能拆分。”展開後的魯班枕,面與面的接觸嚴絲合縫,形成一個統一完整、折疊收放自如的枕頭或凳子,看着它如此精巧,難以置信它原來是由一塊木頭制成的,沒有一顆釘子或是任何膠粘,也不像傳統常見榫卯由兩塊插接。

因便于攜帶,用于古人休憩,路途中累了當凳子,困了當枕頭,因而得此學名“魯班枕”“魯班凳”。

“其實,魯班枕還有一個俗稱叫‘瞎掰’,這倆字乍一聽不像好話,有吹牛的意思,但魯班枕不就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嗎?”魯班枕做工精細複雜,以缺補缺,卯為陰,榫為陽,“瞎掰”,看似簡單卻遵循了自然萬物不變的法則,那就是陰陽結合,相生共融。喬一兵說,魯班枕被稱為“瞎掰”還有一層含義,就是怎麼掰都掰不壞,“就算你閉着眼睛掰也壞不了。”用的時候用手掰開,不用的時候折疊起來,相當方便。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山東手造)3

傳統工藝悟出思想内涵

對于魯班枕的設計構思,喬一兵有着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向記者演示着手中的魯班枕,“你看,魯班枕本是一塊整木,然後拆折成兩塊,三塊,一層一層,由簡入繁,最後又歸為一個整體。”喬一兵稱,魯班枕的構成也來源于道家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魯班枕掰開之後可見漢字中的‘天’字,上為天,下為地,中間為人,人在天地之間,與萬物融為一體,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喬一兵的解釋中,哪怕一個外行人看不懂其中門道,也對魯班枕肅然起敬。别看它隻是一個小物件,卻凝結着我們祖先的智慧,體現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天人合一等諸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念。

魯班枕彰顯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的和合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仍有着積極的意義,象征着“和合、和諧、和平”。“我現在一方面努力把手工制作的魯班枕定義為收藏品,做得更細緻精美;另一方面,也将魯班枕的工藝用于更多創新産品,制作出更多元的魯班枕衍生品,像是筆床、墨床、手機支架等,讓它更好地與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山東手造走入千家萬戶。”

失傳已久的木工技術(山東手造)4

閃電新聞記者 于嬌 于興濤 鞏勝義 報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