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晚報
原标題:箭扣修繕二期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
考古清理發現百餘枚石雷石彈
今年6月,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啟動,記者曾赴現場進行了探訪。如今,三個月過去了,修繕工程進展如何?昨天(25日)記者再次登上箭扣長城,發現覆蓋在長城上的厚土和雜草樹木已經基本清理完畢,恢複“一身輕松”的長城已經進入全面修繕施工階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啟動的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首次引入了考古環節,記者了解到,此次考古清理收獲很大,僅發掘出的石雷、石彈就有上百枚,這對于研究當年長城的軍事戰争曆史有重要意義。據介紹,目前二期修繕工程進展順利,預計将于明年6月完工。
為節水工人午餐不吃菜
箭扣長城二期修繕的施工段從“鷹飛倒仰”到“北京結”,長744米,包括三座敵樓、一座敵台。這段距離看似并不長,但親身走一趟就會發現并非易事。首先爬上長城就是一大考驗,穿梭于密林的小路是工人和馱料的騾子一步步踩出來的,陡峭不說,還處處有破碎的石塊,一不留神就會滑倒摔跤。就這樣攀爬一個多小時,人已經氣喘籲籲,才剛到長城的牆根下。
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了不少馱料的騾隊,從山下馱磚到城牆下,每頭騾子都喘着粗氣,“下山就給它們喂料,讓它們歇會兒。”趕騾的師傅介紹,每頭騾子上一次山要馱240斤城磚,到城牆下再用人力将城磚背到各城牆工地,“工人們很辛苦,我們也建設了架子、爬坡機、絞磨等工具,盡可能減少一些人力。”修繕工程技術總監程永茂告訴記者。
時至中午,工人們開始吃中飯。記者發現,他們每個人手裡不是饅頭就是白水面條,沒有菜。記者詢問之後才知道,長城上嚴重缺水,施工用水也是借用山下村裡的300米深井提水,鋪了3500米水管,用柴油高山水泵經三級揚水站抽上來的;為了節約用水,大家在工地一般不吃需要用水烹饪的菜,“喝的水我們也是自己從山下帶上來。”
一處此前坍塌的城牆邊坡已經修繕完畢
精細修繕力求保留原貌
152号敵樓下,來自河北承德的喬彥存師傅正在耐心地把一塊塊城磚砌到城牆下,每鋪上一塊轉,他都要抹上白灰,用刮刀細細地刮平,再勾出一道縫,“這是細緻活兒,很多時候幾分鐘都鋪不了一塊磚。”他說。
作為技術總監,程永茂告訴記者,他們有一套基礎原則:最小幹預,排除隐患,不改變文物原狀,保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和原工藝。此次二期修繕工程包括垛口牆坍塌歸砌、條石坍塌歸砌、毛石坍塌歸砌,此外要對坍塌敵樓進行加固,鋪墁敵樓地面。
修繕中要注重精益求精。以牆體組砌為例,有三順一丁和十字縫兩種做法,施工中嚴格控制暗丁及拉結,條石砌築控制拉丁石,坍塌部位地基鑿成倒馬蹄狀,保證基礎穩定。城磚的灰縫有荞麥棱、泥鳅背及平縫3種形式,力求與城牆的原始樣貌一緻,“包括原來的城磚斷茬,我們都保留下來了。”程永茂說。
記者在現場看到,截至目前,從151号敵樓到154号敵台,沿線兩處大的城牆坍塌都已經歸砌到位。工人師傅在歸砌條石處搬運石料,身後就是百米深谷,十分驚險,“我們都習慣了,這不算啥。”一位師傅笑道。
考古發現的石雷
考古發現的石彈
考古清理出土百枚石雷石彈
此次箭扣長城二期修繕工程加入了考古清理程序,其目的是勘察邊牆和敵樓敵台牆體、文化層的實際現狀,為設計部門完善細化隐蔽部位的修繕方案。從151号敵樓至154号敵台,工人們對長城坍塌堆積物的清理非常細緻,每一處都需要繪制平面圖。
程永茂告訴記者,截至9月15日,在151敵樓、152敵樓、153敵樓和154敵台均清理出了文物,包括石雷45枚、石彈76枚,還有大量的殘存筒瓦、鐵質牆釘等。這些對于研究這段明長城當年的軍事戰争曆史有重要意義。程永茂說,所有出土文物均進行了登記、照相,經請示懷柔文物管理所批準,由工程項目部集中保存、分批移交懷柔區博物館收存、鑒定文物價值,決定處理方式,“我們已經在8月27日、9月11日、9月18日分别移交了三批。”他說,光收集整理的各類文物照片就有469張。
記者了解到,目前邊牆重點段以及敵樓、敵台原位文化層平面圖已經繪制完成,正在進行考古資料、圖片、表格收集彙總,為考古清理報告提供基礎數據。(記者 張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