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變幻的國内汽車市場,格局瞬息萬變。此前,合資品牌無疑是汽車普及時代的收割者。如今,市場殘酷的洗牌讓二三線合資車企逐漸被“邊緣化”。這其中,就包括東風悅達起亞。
11月19日,東風公司正式挂牌轉讓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價格為2.97億元。一旦成功成功,東風汽車将正式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如果25%的股權由起亞接手,那麼東風悅達起亞或将變身為“起亞中國”。
東風悅達起亞成立于1992年9月12日,是東風公司繼神龍公司之後的第二個合資公司,經營期限到2022年9月11日,東風公司、江蘇悅達、韓國起亞的股本比例為25:25:50。
在國内汽車普及的年代,起亞車開出去挺有“面子”的。合資車的身份、比德系和日系實惠的價格、高顔值以及類似日系的經濟性與耐用性,迅速幫助起亞在中國打開了市場。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銷量達到65萬輛。
不過,随着國内消費的升級以及中韓關系的變化,2017年之後起亞變得“不行了”“不夠上檔次了”。為了扭轉銷量頹勢,東風悅達起亞采取了諸多措施,但都未能奏效。2020年,東風悅達起亞的全年銷量已不足25萬輛。
今年前10月,東風悅達起亞官方披露的銷量為12.78萬輛,繼續大幅下滑。車經社掌握的實銷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東風悅達起亞的累計實銷量為13.34萬輛。其中,單一車型累計銷量突破2萬輛的僅有起亞KX3以及起亞智跑,被寄予厚望的起亞K5凱酷累計銷量僅為1.2萬輛。
東風悅達起亞車型矩陣齊全完備,新車型也層出不窮,為何就是賣不好呢?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益成熟的中國汽車市場中,長期專注“性價比”的東風悅達起亞已經積重難返。
韓國汽車工業作為後發者,在品牌與技術沉澱上敵不過豐田、大衆、通用等老牌玩家,因此在産品市場策略上一直采用低于歐、美、日系汽車的定價,并以較高的配置和顔值來吸引用戶,始終未能實現品牌的升級,徘徊在中低端市場。
從千裡馬到賽拉圖,再到K2、K3、獅跑、智跑、K5,起亞在華一直走得是性價比路線。毫無疑問,這種做法能讓銷量快速提升,但對品牌形象的傷害卻無法估量。時過境遷,東風悅達起亞往上走很艱難,但往下走卻非常容易,走出低谷堪比品牌再造。
更關鍵的是,要把合資企業這個“婚姻”經營好,不僅需要雙方各自提升實力練好内功,也需要通力合作精誠團結。不過,合資車企其實就像部分家庭的婚姻一樣,可以“同富貴”,但很難“共患難”,特别擅長大難臨頭各自飛。
如果各方都有錢可賺,自然能夠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如果長時間虧損則大概率會同床異夢,雞飛狗跳。縱觀國内車市,北京吉普、廣汽标緻、華晨寶馬等都是典型代表。
自2017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的營業收入連續下降,不到5年的時間裡,共計虧損90.35億元。也就是說,東風公司這5年至少在東風悅達起亞身上虧損了22多億元。
東風悅達起亞早已不是東風公司的“利潤奶牛”,而是“燙手山芋”。與此同時,東風公司正在向新能源化轉型,岚圖還需要巨額投入,跟深陷泥潭的起亞做斷舍離,是明智的。
一旦東風公司退出三方合資,起亞可能再次拿下25%的股比。屆時,起亞将在合資公司中拿到75%的股比,和寶馬、大衆在華晨寶馬、大衆安徽中的股比相當。
從合作的角度來看,東風公司的退出、起亞的股比增大,有利于起亞擴大在華的投入以及戰略目标的實現。“去中國化”的新時代,或許是東風悅達起亞扭轉局面的關鍵。
不過,擺在東風悅達起亞面前的問題是,國内汽車市場正經曆着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的變革,中國品牌汽車的發展突飛猛進,傳統中國車企正的全力轉型,“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已經快速崛起,轉型一貫緩慢的合資車企實際上非常難受。
寫在最後:
任何時候,轉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都需要在已有的基礎上,順應市場和用戶的需要,尋找突破點。東風悅達起亞若想走出困境,還需要做好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做一個誠意的品牌,重新赢得中國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至于東風公司退出後,起亞在華能不能起死回生,結果隻能靜觀其變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