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靈鳥賦》曰:"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沉默并不是一件好事兒吧?
有時候,我們必須要張開嘴,
發出聲音,
讓這個世界聽到我們的心聲。
胡适之: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幾年前,有人問我,美國開國前期争自由的名言"不自由,毋甯死"(原文是Patric Henry在一七七五年的"給我自由,否則給我死"(Give me liberty,or give me death),在中國有沒有相似的話,我說,我記得是有的,但一時記不清楚是誰說的了。
我記得是在王應麟的《困學紀聞》裡見過有這樣一句話,但這幾年我總沒有機會去翻查《困學紀聞》。今天偶然買得一部影印元本的《困學紀聞》,昨天撿得卷十七有這一條。
1946 年,評議會投票之後,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在中研院大門口合影。中立西裝者代院長朱家骅,左二胡适,左四張元濟,右一湯用彤,左三餘嘉錫,右二陳垣,右三柳诒徵。
範文正《靈鳥賦》曰:"甯鳴而死,不默而生。"其言可以立儒。"甯鳴而死,不默而生",當時往往專指谏诤的自由,我們現在叫做言論自由。
範仲淹生在西曆九八九,死在一〇五二,他死了九百零三年了。他作《靈鳥賦》答梅聖俞的"靈鳥賦",大概是在景佑三年(一〇三六)他同歐陽修、餘靖、尹洙諸人因言事被貶谪的時期。這比亨利柏烈的"不自由,毋甯死"的話要早七百四十年。這也可以特别記出,作為中國争自由史上的一段佳話。這是九百多年前一個中國政治家争取言論自由的宣言。 賦中"憂于未形,恐于未熾"兩句,範公在十年後(一〇四六),在他最後被貶谪之後一年,作《嶽陽樓記》,充分發揮成他最有名的一段文字:
嗟夫,予當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優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微斯人,吾誰與歸。
當前此三年(一〇四三)他同韓琦、富弼同在政府的時期。宋仁宗有手诏,要他們"盡心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忌"。範仲掩有《答手诏條陳十事》,引論裡說:我國家革三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
這是他在所謂"慶曆盛世"的警告。那十事之中,有"精貢舉"一事,他說: 國家乃專以辭賦取進士,以墨義取進諸科,士皆合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盈,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乎教以經濟之才,庶可以救其不逮。或謂救弊之術無乃後時?臣謂四海尚完,朝謀而夕行,庶乎可濟。安得宴然不救,并俟其亂哉。
晚年胡适南港留影
這是在中原淪陷之前八十三年提出的警告。這就是範仲淹所說的"憂于未形,恐于未熾";這就是他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從中國向來知識分子的最開明的傳統看,言論的自由、谏诤的自由,是一種"自天"的責任,所以說,"甯嗚而死,不默而生。"
從國家與政府的立場看,言論的自由可以鼓勵人人肯說:"憂于未形,恐于未熾"的正論危言,來替代小人們天天歌功頌德、鼓吹升平的濫調。(原載1955年4月台北《自由中國》第十二卷第七期)
進入硯田書院圈,每天進步一點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