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樣子,标題裡問題的答案放在前面:(1)、關于“春”字的分析,請看第二個字;(2)《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裡“有女懷春,吉士誘之”的“春”,指的是男女情欲。
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2課,同樣是講三個字,兩個是“艸”部漢字,一個是“蓐”部的部首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要講的三個漢字)
1、蓄。讀x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積也。”徐锴的《說文系傳》有:“蓄谷米刍茭蔬菜以為備也。”蓄的本義就是積聚、儲藏。比如《詩經.邶風.谷風》有:“我有旨蓄,亦以禦冬。”其中的旨是指美味,所以這句詩的完整意思是:我貯藏的有美味食品,可以拿來過冬。有很多《詩經》注本把蓄理解為“腌的幹菜”,不準确,“蓄菜”可指腌的鹹菜,而“旨蓄”的蓄顯然是指儲藏意。
本義之外,蓄還有許多意思:(1)蓄養。比如《國語.晉語四》有:“吾不适齊楚,避其遠也,蓄力一紀,可以遠矣。”這裡的“紀”指一段時間,說法很多,總之是蓄養一段時間。韋昭《國語注》給解釋說:“蓄,養也。”再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詩:“官軍請深入,蓄銳可俱發。”平常我們說的養精蓄銳就是這個意思。
(2)藏,包含。比如《紅樓夢》第十七回:“此處蕉棠兩植,其意暗蓄‘紅’‘綠’二字在内。”這是寶玉對怡紅院的最早描述,也是後來“怡紅快綠”的來由。
(大觀園景區怡紅院)
(3)留着。比如我們平常說蓄胡子,蓄頭發,都是用這個意思;(4)等待。張衡《思玄賦》裡有:“盍遠迹以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要重振遠遊之志,誰說時光能夠等待呢?李賢注說:“蓄猶待”。(5)冬菜。《集韻.屋韻》裡有:“蓄,冬菜”(這個意思很可能是由蓄菜而來)。
蓄的小篆寫法如圖:
(蓄的小篆寫法)
2、春。這個字是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要注意,《說文》歸“艸”部,但在現代詞典查檢時,歸“日”部。春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了一個音chūn。給的解釋是“推也。……春時生也,屯聲”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給的解釋是:“日、艸、屯者,得時艸生也。屯字象艸木之初生。會意兼形聲。”邵瑛的《群經正字》說:“隸變作春,今經典因之”。關于這個字的字形,因為說法很多,所以有必要多說幾句:
段玉裁認為這個字是會意字加形聲字,這指的是古文字的春,就是中間那個“屯”除了标注聲音外,還象形艸木初生的樣子,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字的字形演化過程:
(春字字形演變)
甲骨文字形裡,春字是由三個木或者兩個木加上一個日表示“春陽撫照,萬木滋榮”而用中間的屯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同時也表示芽苗破土而出的樣子,這就是會意加形聲。金文裡是兩個芽苗(木或者草)下加一個日字,中間仍是表聲加表芽苗生長的的“屯”,下面一個日表示太陽照耀,仍然是太陽照射下的芽苗破土而出的意思。另外,甲骨文裡還經常用屯表示春,蔔辭裡的“今屯”,即今春。
到了小篆,字形變化不大,仍可清楚看出會意加形聲;而到了秦隸(也就是古隸),上面的兩個芽苗又變成三個芽苗,就是“卉”字,中間加一個人字(讓萬物繁衍的神人),下面是一個太陽,聲符消失了,會意還基本明顯,即:在太陽的照耀之下,神人催生了萬草生長,就是春;到了漢隸,又一大變,上面變成了(春字頭),下面還是一個日,到了這時,義符和聲符完全消失,僅從字形已經完全看不出這個字的意思了,這也是後來楷書裡的春字的字形。
《說文解字》所說的“推也”指的是(某種神秘力量的)推動,使太陽撫照下的草木破土而生。這裡的神秘力量,就是隸變時的那個“神人”。桂馥的《說文義證》說“推也者,《五經通義》:冬至,陽動于下,推陰而上之,故大寒于上……陰陰相推,使物精華。”這是從陰陽學說解釋“推”其實質還是對神秘力量的具體化。所以春的本義就是在某種神秘力量推動之下,太陽撫照,萬木滋榮的時節(即春天),不能簡單理解為“推動”,春天也就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個季節。就是農曆的正月到三月。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裡的春,即指這個時節。
(春雨)
本義而外。春還有很多意義:(1)泛指一年,一年四季裡的春夏秋冬,都有這個用法。比如曹植的《雜詩六首》有“自期三年歸,今已曆九春。”我自己打算三年就歸來,可到現在已經九年了。(2)春色,喜色。比如陸凱的《贈範晔》裡“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這裡的春,并不是指春天,而是指梅花代表的春色。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3)生機,生長。比如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裡“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裡的春,也并不指春天,而是指萬木煥發生機,旺盛地生長的樣子。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4)東方。《尚書大傳》裡有一段論述:“東方者,何也?動方也,物之動也。何以謂之春?春,出也,有望謂東方春也。”(5)指男女情欲。比如《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有女懷春,吉士誘之。”有位姑娘春心萌動,一個小夥子上前撩話;也指動物的情欲,比如,貓叫春。
(《詩經》詩意:有女懷春)
此外,春還是姓氏,《通志》有載。
(二)春字的第二個讀音讀chǔn。通“蠢”,指振作。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春,假借為蠢。”這個用法已極少使用,了解即可。
春的小篆寫法如圖:
(春的小篆寫法)
3、蓐。讀rù。現代漢語查這個字,在艹部,《說文解字》中,這個字是部首漢字,是《說文》540部之一。因為屬字隻有“薅”一個字,後續辭書就取消掉了蓐部。《說文解字》對蓐的解釋是“陳艸復生也。……一曰蔟也。凡蓐之屬皆從蓐。”徐锴的《說文系傳》補充說:“陳根更生繁缛也。……言草繁多也。”因為是部首漢字,我們說一下它的字形:
(辰與蓐的甲骨、金文字形)
我們看,甲骨文與金文的辰字都是寬刃農具(如鋤頭)的象形,而“蓐”字,就是一隻手拿着鋤頭鋤草,但草鋤盡後又重生了(上面的兩個木);另有一種說法認為中間的辰指的是某種蟲子(或者是冬蟲夏草),而蓐字是人用手捉蟲,使草得以重生。相對來說,第一種說法似乎更合理,總之,蓐字的本義是陳草複生。
《說文》又說“一曰蔟也”什麼是蔟前面已經講過,就是蠶蔟,蠶在上面結繭的器具。那麼,蓐的另一本義是蠶蔟。
(蠶蔟)
本義之外,蓐字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草席;草墊。《爾雅.釋器》:“蓐謂之茲。”郭璞作注說:“茲者,蓐席也。”王筠的《說文句讀》裡有:“案此皆人之蓐也,蔟則蠶之蓐也。俗作褥字,蓋以蓐之分别文。”很清楚,這個意義是引申出來的,蔟就是蠶的褥子,因此蓐也指人的草席,草墊子。在這個意義下,蓐與“褥”有相通處。如圖:
(草墊)
(2)厚,繁密。《方言》卷十二有:“蓐,厚也。”《廣雅.釋诂三》也稱:“蓐,厚也。”
此外,蓐還是古國名和姓氏。蓐國在汾水流域,春秋時為晉國所滅。蓐姓在《通志》有載。
蓐的小篆寫法如圖:
(蓐的小篆寫法)
讀書當然要行識字,漢字,特别是漢字字源,蘊含了中國曆史文化的底層基因。《說文解字》是理解漢字字源的首要經典,所以我們相信,這套課程自有其價值所在。
(【說文解字】之11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