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上四大補益穴?足臨泣穴足臨泣,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别名下臨泣屬足少陽膽經位于足背,第4、5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有足背靜脈網,第4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月經不調、乳少、乳癰、瘧疾、瘰疬直刺0.3-0.5寸,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針灸上四大補益穴?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足臨泣穴
足臨泣,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别名下臨泣。屬足少陽膽經。位于足背,第4、5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有足背靜脈網,第4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月經不調、乳少、乳癰、瘧疾、瘰疬。直刺0.3-0.5寸。
名稱: 足臨泣穴
别名: 下臨泣
出處: 《靈樞·本輸》
隸屬: 足少陽膽經
位置: 足背,第4、5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主治: 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月經不調、乳少、乳癰、瘧疾、瘰疬
功能: 清瀉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操作: 直刺0.3-0.5寸
主要配伍: 配水溝穴、合谷穴治諸風不識人
名詞釋義
臨,含上對下之意,泣,肝之液,肝開竅于目。穴為足少陽之輸,屬木,應肝,其氣上通于目,主治目疾。穴臨于足,又與頭臨泣相對應,故名足臨泣。
功能作用
清瀉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定位
足背,第4、5跖骨底結合部的前方,第5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
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4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詳細主治
1、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疼痛等痛證。
2、月經不調、乳少、乳癰。
3、瘧疾。
4、瘰疠。
詳細操作
正坐垂足着地,于四、五跖骨底前方,第五趾長伸肌建外側凹陷處取穴。直刺0.3-0.5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臨床運用
1、現代常用語治療回乳、乳腺炎、偏頭痛、眩暈、結膜炎、頸腋淋巴結核、脅痛、足腫痛、心内膜炎、月經不調等。
2、現代研究,針刺足臨泣可引起腸鳴亢進,但不如足三裡、上巨虛等穴效應強。
配伍
1、配天池穴、璇玑穴、俞府穴治胸中滿。
2、配中渚穴治目眩。
3、配通天穴治治鼻塞悶。
4、配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治風眩。
5、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6、配耳門穴、聽宮穴、翳風穴、中渚穴、外關穴治耳鳴。
7、配下廉穴、三裡穴、俠溪穴、委中穴、少澤穴治乳癰。
8、配申脈穴、行間穴治足跗腫痛。
相關論述
1、《靈樞·本輸》:“注于臨泣”。
2、《子午流注說難》:“臨泣乃足少陰所注之俞穴。……此穴上通帶脈,靈龜八穴中,有此一開穴,待時取之功用最大。兩臨泣穴,繼起針灸家,在頭者日目臨泣,在足者曰足臨泣,因足太陽少陽之起穴,皆在目内外眦,泣自目出,故曰臨泣。”
3、《針灸穴名解》:“泣,與濇通,義凝滞也,即不爽利也。故名臨泣。以其在足,故日足臨泣,示别于頭之臨泣也。”
4、《醫宗金鑒》:“從丘墟下行三寸,在足小指四指本節後,足跗陷中。”
聲明:文章轉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侵權立删。
編輯:半夏
審核:蟲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