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王峰 實習生 張玥穎
1982年,張鑫炎44歲,他的導演新作《少林寺》在内地上映。
在此之前,他是電影《白發魔女傳》的導演和編劇,是《雲海玉弓緣》《通天臨記》等影片的導演,也是香港有名的剪輯;在此之後,他似乎隻剩下一個身份——《少林寺》導演。
1980年,《少林寺》正式開拍,1982年,影片陸續在香港、内地上映,影片中匡扶正義的少林武僧讓觀衆見識了拳拳到肉的真功夫,也讓《少林寺》成為銀幕上的永恒經典,以1毛錢的票價創下了1.6億的票房神話。
2022年是《少林寺》上映40周年。這40年來,華語動作電影經曆了高峰和低谷,電影《少林寺》也經曆了翻拍和據傳重拍,人們追崇的少林精神究竟是什麼?少林文化對國人有怎樣的影響?今年88歲的張鑫炎面對頂端新聞記者的視頻采訪,回憶起當年拍攝《少林寺》的情景,每個畫面和細節都曆曆在目。
隻是談起現在的電影,安居香港的張鑫炎說:“我已經很多年沒進過電影院了”。
張鑫炎臨危受命,要用國内最好的武術運動員
1979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提出拍攝電影《少林寺》的建議。
原因是,一方面廖承志本人對武打電影情有獨鐘,看了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後贊不絕口,認為這是很好的愛國影片,另外,武術電影也是中國和世界各國溝通的橋梁,能夠讓外國了解中國,讓外國人民喜歡中國。因此,廖承志建議香港電影公司拍兩部武打片——《少林寺》和《太極拳》,因為這是中國最有名、最厲害的兩種武術。
香港新聯公司請纓承接下《少林寺》的拍攝任務,确定資深粵語電影人陳文為導演,最初的版本是采取“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畫内容作為劇本的中心情節,拍了一個月後,公司領導看了樣片後覺得不過關,張鑫炎回憶,“可能是我比較喜歡體育,之前也拍過《雲海玉弓緣》這些武俠片,以為我拍過武俠片,所以就找到我繼續拍攝。”
後來張鑫炎才知道,陳文在提議他接手《少林寺》之前,先去找了邵氏公司的劉家良,但劉家良推辭了,“如果我在答應前知道這件事,我是絕對不會接手的。”
雖然答應接手,但張鑫炎知道,自己之前拍攝的武打片大都是武戲文拍,以感情線為主,原因很簡單,因為演員都不會武功,“連簡單的拿劍、紮馬步都不會”。張鑫炎知道,如果還用原來的演員,《少林寺》是沒有希望的,就提出全部要用國内最好的武術運動員來演,他們不但有真功夫,而且要有各自的專長。
《少林寺》讓李連傑成為一代巨星的事已家喻戶曉,張鑫炎在此之前就與李連傑結識了,1974年,中國武術代表團第一次訪美,回國經過香港時,向香港同胞彙報演出一周,張鑫炎也跟團拍了一個禮拜的紀錄片,他本人大開眼界,原來中國武術這麼多姿多彩,當時11歲的李連傑也在訪問團裡,張鑫炎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人很放松,功夫也很好”。
對于這一經曆,《少林寺》副導演施揚平在《電影與少林》一文中有詳述,“在選擇《少林寺》的主角覺遠時,張鑫炎心裡一直惦記着李連傑。此時的李連傑已經長大了,所以,張導演在山東挑選了演員後,正好要去北京與王立平商談主題曲作曲的事情,也要去看看李連傑。”當時17歲的李連傑由于落選了《塞外奪寶》的演員海選正郁悶,躲着張鑫炎不願意見,但最終還是接下了《少林寺》抛來的橄榄枝。
“他們每人每天發到手一塊錢補貼,但非常努力,整個戲的劇本都背得滾瓜爛熟,演哪個角色,他們會自己設計動作,需要感情戲的話,大家的眼淚都會自動流出,不需要眼藥水,所以一路拍下來我就越來越有信心,也非常感動,”張鑫炎說,“我一生中以他們為知己,40多年來我們的關系都非常好。”
1980年8月,全國武術界的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到達鄭州“中州賓館”集合,《少林寺》正式開拍,得益于演員真刀實槍的功夫,在《少林寺》中,觀衆看到了迥異于以往電影化的打鬥方式,欣賞到了鷹拳、螳螂拳、三節棍、九節鞭等中華武術絕學,使得《少林寺》成為難以逾越的武術電影經典。
“少林寺”也有替身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1500多年來,幾經興衰,至上世紀8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古寺已難複舊貌,要想在電影裡還原草木葳蕤,山門威嚴的少林寺,《少林寺》劇組勢必要下一番功夫。
劇組初上少林寺看景時,當時的登封人民生活還非常貧苦,張鑫炎至今還記得,從登封到少林寺坐汽車至少要半個小時,還要爬山越嶺,少林寺實地非常荒涼,“隻剩下一個山門,還有一個塔林,少林寺裡面也沒有大雄寶殿。”
當時的少林寺隻有十幾個六七十歲的老和尚,劇組除了要解決演員問題,還要解決拍攝場地的問題,張鑫炎的老家在浙江甯波,當時浙江省内很多名寺古刹都保留得非常完整,首先考慮的當然是赫赫有名的靈隐寺,但張鑫炎更鐘情于甯波的天童寺,後來在機緣巧合下,定下了天台縣國清寺為“少林寺”的主替身,這座寺廟建于隋代,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與少林寺同期,而且在當時是真正的古寺廟,沒有經曆破壞,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貌。
拍攝期間,劇組的“十三棍僧”每天淩晨三點穿好戲服進大殿,國清寺方丈親自教演員參拜禮節,張鑫炎在拍一場大場面戲時,國清寺還借了100多個和尚給劇組,方丈怕張鑫炎指揮不了,就親自爬上十幾層的高台發号施令。
“有一天,方丈跟我說,張導演,你拍完戲能不能把這十三個和尚留下來給我?”張鑫炎說,“我就笑着說,這可不行啊,他們是無私幫助我們完成少林寺的拍攝,我一生都會懷念這些為中國武術,為拍攝《少林寺》做出無私奉獻的人。”
為了展現出“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效果,劇組用盡了辦法,除了在國清寺拍攝,少林寺棍僧練棍時遇覺遠投奔的場景是在杭州嶽王廟拍的,覺遠與衆棍僧吃狗肉是在杭州竹林拍的,白無瑕給李世民和覺遠送炒雞的鏡頭是在靈隐寺門前的山洞拍的……
說起吃狗肉,還有個審查時的小細節,由于電影裡有吃狗肉和抓青蛙的劇情,有人擔心會引起宗教界的意見,建議送審查時剪掉,當時廖承志親自到電影局闡述自己的意見,最終保留了全部鏡頭,“1982年春節期間,《少林寺》在香港公映,同年下半年在内地上映,都是同一個版本,一刀未剪。”張鑫炎說。
2017年,張鑫炎重返少林,今後不會再有《少林寺》
2017年,張鑫炎參加鄭州“一帶一路”國際電影交流展,重返少林寺,看着少林寺山門前刻着《牧羊曲》的石碑,張鑫炎感慨萬千。拍完《少林寺》後,張鑫炎去過兩次少林寺,他用“今非昔比”形容少林寺的變化,“如今非常漂亮,綠化得特别好。”
張鑫炎再次召集李連傑、計春華等原班人馬,又邀請了黃秋燕等武打明星,拍攝了《少林小子》;2011年,香港導演陳木勝執導,劉德華、謝霆鋒、成龍的影片《新少林寺》上映;2018年6月,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宣布重拍《少林寺》,并定名為《少林寺2》,當時擔任監制的香港電影人吳思遠表示,将用海選的形式選出影片男一号,并堅信會再挖掘出一個“李連傑”,至今并無下文。
談起《少林寺》重拍的問題,張鑫炎認為今後不會再有這樣的影片,他說:“有人提出要重拍,我就勸他們千萬不要,一是絕對拍不出來,因為現在沒有這種精神了,現在都要講錢,也不會細心研究中國各門各派的武術套路和宗旨,我會對他們說何必要拍《少林寺》?不必為了幾個票房而拍。票房要靠很多不同的環境,多方積累才能做到。而且當時的《少林寺》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武術運動員,現在去哪裡找?我個人認為,任何人都拍不過老版《少林寺》,無非是想借少林寺的名氣來增加票房,所以我從心裡勸大家不要跟風。”
“少林精神”究竟是什麼?
2020年8月,在鄭州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前夕,為紀念《少林寺》開拍40周年,“日出嵩山坳·重聚少林寺”系列群衆文化活動在鄭州舉行,為覺遠和尚配音的童自榮和《牧羊曲》演唱者鄭緒岚在鄭州首次見面。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影響了幾代人,為無數小夥子心中種下了武術夢。
2021年12月30日,在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張鑫炎被授予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影藝術家榮譽;早在2014年,他就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榮譽。如今88歲的張鑫炎已遠離影壇,在香港安享晚年,并好幾年沒去過電影院了。由于聽力不好,采訪也是在學生吳滄洲的幫助和轉述下進行的,說是學生,其實吳滄洲也已經是一位含饴弄孫的老人。
說起《少林寺》精神,吳滄洲如此轉述張鑫炎的總結,“《少林寺》精神是‘争氣’二字,當年香港和内地齊心合作,并成功拍出這部電影,全憑争氣二字,特别是當年的演員,不争名不争利,全不計較誰是主角誰是配角,誰是群演,哪裡需要就去哪裡,這就是《少林寺》精神的核心。”張鑫炎又感慨道,“如今的電影界,與40年比較已今非昔比,《少林寺》精神已成稀罕品,現在要想像當年那樣拍《少林寺》,已不大可能了。”
關于“少林精神”,頂端創作者、少林寺官網主編、少林文化學者鄒相(頂端号:鄒相)特意撰文《少林精神的前世今生》,他認為,電影《少林寺》的公映隻是契機。
作為禅宗祖庭、功夫聖地,少林寺自公元495年建寺以來,曆經滄海桑田,依然有序傳承發展至今,與其獨特的文化内蘊、生生不息的少林精神密不可分,“少林文化是孕育少林精神的母體和源泉,少林精神是少林文化的積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