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啟功古詩帶拼音

啟功古詩帶拼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3 16:10:14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1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2

來和啟功先生一起探讨漢語詩歌的聲律句式、對偶、用典和押韻等問題吧!

啟功先生: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上)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3

這裡要談的“漢語詩歌”,是文言文體的漢語詩歌,至于新詩、各兄弟民族語言的詩不包括在内。要說的“構成”,是指這些舊體詩在體式方面的構成條件。好比說桌子,把它拆開了看,桌子面是一塊闆,四條腿是四條長木頭,等等。我現在就是要解剖一下漢語詩歌,看看是什麼語言條件,構成了漢語特有的詩歌體裁。同時,也要看一看在體裁方面曆代詩歌的發展,表現為什麼。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4

漢字與詩歌的聲律

先從漢字說起。漢語的字是一個一個的單音節方塊字。過去有人說它不好,應當拼音化。那是以拼音文字做标準看漢語,說漢語落後。現在看來,一個一個的單音節,正可以說是漢語的特點。漢語的字是單音節,但是在漢語的單音節中也有自己特有的變化,就是聲調。一個音節可以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的變化,在有些方言裡,一個字的讀音可以多達八個、十個調。平上去入或更多的調,可以歸為平仄兩個大類。現在的一聲、二聲,古代都是平,其它上、去、入都是仄。仄聲字是低調、抑調,平聲字是高調、揚調,平仄實際就是高矮,聲調高的叫平,聲調矮的叫仄。連起來念,如五言詩句就是“仄仄平平仄”,通俗點說就是“矮矮高高矮”。這樣說就容易懂了。

漢字是單音節而且有聲調高矮的變化,這就影響漢語詩歌語法的構造。我常說漢語的詩歌像是七巧闆,又如積木。把漢語的一個字一個字拼起來,就成了詩的句子。積木的背面是有顔色的,擺的時候得照着顔色塊的變化來。由單字拼合成詩句,它也有個“顔色”問題,就是聲調的變化,漢語詩歌特别重視平仄、高矮,高矮相間,如同顔色的斑斓,這樣拼成的詩句才好聽,才優美。所以要談漢語構成,先得說漢字,先得說漢字的聲調。高高矮矮、抑抑揚揚的漢語詩歌是有音樂性的,詩句的音樂性正來自單字的音樂性。這是首先要明确與注意的。

注意到漢字有四聲,大概是漢魏時期的事。《世說新語》裡說王仲宣死了,為他送葬的人因為死者生前喜歡聽驢叫,于是大家就大聲學驢叫。為什麼要學驢叫?我發現,驢有四聲。這驢叫éng、ěng、èng,正好是平、上、去,它還有一種叫是打響鼻,就像是入聲了。王仲宣活着的時候為什麼愛聽驢叫,大概就是那時候發現了字有四聲,驢的叫聲也像人說話的聲調。後來我還聽王力先生講,陸志韋先生也有這樣的說法。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入聲字在北方話裡的消失。入聲字都有一個尾音,如“國”,入聲讀guk。有人說是後來把那個尾音丢了,所以北方沒有入聲字。其實不是。北方沒有入聲字,是讀的時候把元音讀長了,抻長了一讀,就成了guó。這就是“入派三聲”的原因。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5

漢字有聲調于是詩歌有平仄,不過就漢語詩歌的聲律而言,單從字的調說還不行。五言詩或“仄仄平平仄”等平仄句式,七言詩有“平平仄仄平平仄”等句式,我們看,五個字後七個字拼成的詩句,一句中多數的字,是兩個平聲字在一起,兩個仄聲字在一起,成為一個個的小音節。我在《詩文聲律論稿》那一篇文章裡,曾經說到過“平仄竿”的問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交替進行反複無窮,猶如竹子的節,五言、七言的各種平仄基本句式,都是從這條長竿兒上任意截取出來的。那本小冊子出版後,不少喜歡古體詩的朋友對我說,“平仄長竿”很說明問題,問我從哪裡想出的呢?是啊,以前我也在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漢語的詩句要“平平仄仄平”呢?我請教語言專家,請教心理學家,都沒有明确答案。有一回我坐火車,那時還是蒸汽機車頭,坐在那裡反複聽着“突突”、“突突”的聲音,一前一後,一輕一重。這使我聯想到詩的平仄問題,平平、仄仄也是兩個一組一組的,一前一後,一輕一重。當時我有一位鄰居喬東君先生,是位作曲家。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說,火車的響聲,本無所謂輕重,也不是兩兩一組,一高一低,這些都是人的耳朵聽出來的感覺,是人心理的印象。人的喘息不可能一高一低,而是兩高兩低才能緩得過氣來。這一下子使我找到了平仄長竿的規律:漢字的音節在長竿中平平仄仄重疊,人才喘得過氣來。講這個故事說明什麼呢?說明單音字的漢字,反而因容易合乎某些心理規律,形成漢語詩歌的格律,如果是多音節,恐怕就不會是這樣。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6

漢語詩歌的句式

漢語的詩歌裡,句子的形式從一個單字到若幹字的都有。一個字往往不成一句,但在一句詩開始的時候,常常有一個字,叫領字,詞裡頭很多。比如柳永那首《雨霖鈴》“對潇潇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其中的“對”字,就是一個領字,在過去的有些本子中,它是單提行的。兩個字的詩句也不少,如《詩經》的《魚麗》那一首,“魚麗于罶,鲿鲨”,以後兩個字的句子更多,詞裡的《如夢令》“如夢,如夢”、“知否、知否”皆是。三言詩句起源也很早,《詩經》“江有祀,不我以”就是,漢代的郊祀歌裡也有一些。四字句的詩大家都很熟悉,《詩經》主要的句式就是四言。四言進至到五言,就很有意思。四個字一句,形式上是方的,“關關雎鸠”,“關關”、“雎鸠”是兩個字兩個字的。一是内容表達上不太夠,另外也顯得不夠靈活,有些闆。加上一個字,一句中就有單字有雙字,富于變化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讀來既流動又舒緩,活躍多了。五言詩也是在《詩經》裡就有,但還沒有全篇都是五言的作品,漢魏以後,就成為了漢語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漢語詩歌的發展情況而言,一言、二言、三言及四言,都不是主流形式,六言也是如此。六言也是早就有,唐宋以來的詩人也作了不少六言詩,比如王安石的詩:“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但總的來說,六言占的比例還是很少。七言詩和五言一樣,是主要形式。還有八言。對聯八個字的多,但作詩八言的就很少。為什麼呢?實際上八言就是兩個四言,還是四言詩,所以名副其實的八言詩不好作,也就很少。九言詩作的人也少,因為九言也容易成為四言加五言,費力不讨好。九言以上的詩反而多些。我也試着作九言以上的,我有一首《賭赢歌》,編在我那本《絮語》裡,有人對我說起它時,我說那不是詩,是“數來寶”,文人一般是不作這個的。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7

上面講詩的語言是從少往多裡講,還有一種情況是漢語的詩句可以随便去掉字,往少裡變。有一個笑話,杜牧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人說每句的頭兩個字是廢話,可删,于是就變成了“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既然可以不廢話地減,有人說還可以減掉前邊的倆字,就成了“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有人還嫌多餘,再删,最後就剩下“雨,魂。有,村”了。這雖是笑話,有些強辭奪理,但也說明,漢語詩歌的句式可以抻長也可以縮短,長短自由。另外,我在《漢語現象論叢》中,曾舉李商隐《錦瑟》為例,說明詩的語句中,修辭的意味要大于語法的意味。像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等四句,若不是從修辭的角度看,而是從語法角度去看,那也真像是“廢話”多了。可是詩歌正是由修辭來達到營造意境的效果。漢字的單字特征,實際正影響着漢語詩歌語句的長短自由。

(根據錄音整理,原刊于《文學遺産》2000年01期)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8

作者簡介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9

啟功

啟功(1912-2005),曾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古代字體論稿》《詩文聲律論稿》《漢語現象論叢》等。

特别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啟功古詩帶拼音(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10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衆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長按二維碼關注

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丨版權所有丨轉發請注出處

公衆号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林丹丹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