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高倩 方非
1998年,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在人民大會堂初試啼聲,至今已走過踔厲奮發的25年。9月24日晚,北京國際音樂節創始人、藝術委員會主席餘隆執棒中國愛樂樂團,攜手著名音樂家吳彤、趙聰、陸轶文、賀茗、方瓊、戴亞,共同奏響了中國音樂家協會交響樂團聯盟領銜、23支交響樂團聯合委約作曲家趙麟創作的交響音詩《千裡江山》,緻敬北京國際音樂節創立25周年。此前,《千裡江山》在全國巡演,已在地域上遍曆“千裡江山”,而本次北京首演堪稱巡演中陣容最強的一站。
【現場】
頂配陣容帶來精湛演繹
走進保利劇院大廳,取自《千裡江山圖》的青綠山水縱貫上下,氣勢磅礴。這抹令人過目難忘的色彩也延伸到了舞台之上,融入樂譜之間。當餘隆手中的指揮棒揮下,一卷用音樂繪就的山川圖卷徐徐展開,河嶽安泰,氣象無限。
交響音詩《千裡江山》以宋代青綠山水中的巨制傑構《千裡江山圖》為創作藍本。畫家王希孟将《千裡江山圖》分為6個部分,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與之相應,作曲家趙麟也将交響音詩《千裡江山》分為6個樂章,每個樂章采用不同的器樂形式,各自展現一種意境:管弦樂演奏的序曲首先勾勒江山全景,接下來,笙、琵琶、二胡、鋼琴、女高音與竹笛在5個樂章内接連登台,點染出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畫面。
現場,樂團的演繹以及與獨奏家、歌唱家的配合極為精彩。輝煌而充滿氣勢的管樂與弦樂交織變化,首先搭建起貫穿整部作品的主題和宏大視角。序曲收束後,吳彤吹笙,從舞台左側靜靜登台,笙如流水,既有靜水流深般的甯谧,也有波光粼粼般的靈動;趙聰的琵琶化作深谷中風吹松針的私語,而突然間,月下鳥鳴般的安靜氛圍又被快闆沖散,一如“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喧嚣缭亂;陸轶文用二胡淋漓盡緻地刻畫“人”的内心,面對浩蕩山河,人們總是滿懷熱愛,胸襟開闊;激烈的鋼琴令人屏息,賀茗在琴鍵上彈出了崇山峻嶺;方瓊與戴亞最後上場,人聲、竹笛與交響樂團的聲音彼此輝映,歌詠着“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的萬千氣象以及天下大同的胸懷和理想……在萦繞不絕的餘韻與掌聲中,餘隆與樂團返場奏響了《我的祖國》,盡情抒發音樂家緻敬時代的熾熱心聲。
【創作】
中國式美學融入交響語彙
交響音詩《千裡江山》的創作萌發于去年中國交響樂團藝術管理論壇期間,醞釀打磨曆時一年。于這部作品而言,趙麟是格外契合的創作者人選。趙麟的祖父趙望雲是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繪畫是趙麟的家傳。“小時候,我經常看爺爺和叔叔伯伯們畫畫,同輩人裡,除了我搞音樂,其他人也都在畫畫。”在他看來,繪畫強烈地沉澱着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學觀念,這些觀念與音樂觸類旁通。在《千裡江山》中,他希望用音樂展現“意境”等典型的中國美學觀念,進而展現人的精神和境界。
民族樂器與西方交響樂的融合是《千裡江山》的一大亮點,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常見的吹奏、彈撥、拉弦等樂器承載着厚重古樸的文化底色。
吳彤說,在兩千年前的悠遠時光,笙曾被叫作“和”,有着和諧生長的寓意。“我非常感謝作曲家能夠在《千裡江山》中給笙一個獨特表達的機會,清雅、空靈、清幽,它并不是炫技的作品,但做減法更是一種挑戰。這是中國獨特的美學,也是中國的笙一直傳載的文化内核。”
趙聰則感慨于《千裡江山》對琵琶這件樂器的透徹挖掘:“作曲家對古曲理解得非常到位。雖然這是一部很現代的作品,但它充分運用了琵琶的語言魅力和傳統的音樂語彙,完全展示出了琵琶的張力、細膩和柔美。”
除了音樂中飽含的民族韻味,趙麟同時從古詩詞中大量取材,每個樂章标題無不凝練隽永,令人回味,“雲飛起,楚天千裡”摘自辛棄疾《賀新郎·邑中園亭》與《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水雲溶漾”“月壑松風”“千疊浩蕩”等标題無不出自蘇轼、範成大等大家筆下。
最後一個樂章中,女高音方瓊詠唱的古詩則為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創作期間,趙麟把《千裡江山圖》貼在工作室的牆上,在朝夕相伴中不斷揣摩,尋覓靈感,“我們和多位專家探讨,也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最終選擇了這首詩,它的感覺最接近《千裡江山圖》。”廬山的形象并非憑空想象,趙麟曾讀過餘輝所著《百問千裡》,“他認為這幅畫在創作時是有實體作為參照的,經過大量的研究,他認為主要的參照物應是廬山,或者說畫作中是有廬山的影子的。”《彭蠡湖中望廬山》不僅寫景,也寫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趙麟覺得,它很适合在人聲、竹笛與交響樂團的彼此輝映中為整部作品畫上句号。
“《千裡江山》是一部緻敬曆史、獻禮新時代的作品,不但是向北京國際音樂節走過的25周年緻敬,更是音樂節作為見證者和參與者,向中國音樂事業蓬勃發展的25年緻敬。”餘隆說。這次齊聚的頂配陣容中,許多人的成長經曆都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緊密相連:當年還是大二學生的趙聰曾參加過首屆音樂節,戴亞、吳彤、陸轶文也先後在這裡登台,趙麟亦與音樂節有過委約合作。他們的“歸來”,是北京國際音樂節一向力推的“中國概念”的延續與集中展示,也證明植根于全國文化中心的音樂節有着極為強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愛樂者說】
方瓊(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主任)
西方音樂的語言與我們的傳統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我認為這才是真正有民族思想靈魂、有我們的根的表達,在舞台上歌唱時,我找到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那種天下大同、萬衆一心、和諧和睦的情感,那種萬江入海的氣象,讓我覺得非常過瘾。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非常感動和幸福,這樣的音樂語言不僅表達着我們對祖國的深情,也将在世界上起到文化的引領作用。
陳臻恺(樂評人)
《千裡江山》從環境布置到音樂作品都把“青綠山水”的魅力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每一句旋律中都有一種強烈的共鳴,讓觀衆融入這種通過東西方音樂風格融合創造出來的沉浸式美感中。強大的陣容一定會制造巨大的驚喜,每一個樂章、每一個獨奏家,都在展現中國音樂裡美學價值的高級理念。
張敏(樂評人)
終于在緻敬北京國際音樂節25周年的特别音樂會聽到了最近非常受關注的《千裡江山》。這部作品不僅輝煌的段落有力量,那些輕盈靜谧的樂句更有張力,讓觀衆完全陶醉于祖國的山河之間,這才是中國之美。北京國際音樂節25周年,用一部作品濃縮豐富的情感,這份用心會被每一個觀衆記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