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很多人津津樂道,認為沒有了他們,劉邦不過是個泗水亭長,根本沒可能擊敗項羽,我要說的是漢初三傑是劉邦提出來的,他手下的人,卻沒有人認為,這三個人有那麼重要。漢初三傑的提出,是劉邦力排衆議的結果。
當時劉邦已經統一天下,一天他大宴群臣,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劉邦意味深長的對大家說:“諸位,今天你們都來說說,為什麼我可以一統天下,擊敗戰神項羽呢?”戰場一下子陷入了寂靜,誰都不敢說話,他們不知道劉邦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後來王陵仗着自己資曆老,對劉邦說:“陛下,您這個人毛病不少,對人傲慢無禮,但是你能夠知人善任、從谏如流,從來不吝惜利益,因此,大家都願意跟着你幹。項羽則不然,他見到士卒受傷都會難過得流淚,但卻不能論功欣賞,隻信任項氏族人,這是婦人之仁。因此,他最後才會被您擊敗!”
接下來,就是劉邦對于漢初三傑的評價了,他對大家說:“蕭何,代替我坐鎮關中,負責轉運糧草和供給兵源,我多次被項羽擊敗,但每次都可以恢複過來,就是因為蕭何可以從關中,不斷的送兵源和糧草過來的緣故;而我每次做出的戰略決策,都得到了張良的幫助,他在戰略層為我提供了重要幫助;而韓信是個不輸項羽的落實天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讓我才能确立對項羽的優勢,在垓下之戰中,更是全殲了楚軍,逼項羽隻能烏江自刎。這三個人都很強,論做後勤保障工作,我不如蕭何,做謀臣論戰略眼光,我不如張良,指揮部隊我不如韓信,但這三個人都可以為我所用,因為我才擊敗項羽!”大家聽了,都一口同聲地說:“陛下說得對!”劉邦心裡暗笑,看來這些草包都好對付,他們沒有那麼多心思。
劉邦真實的想法和他說得有很大不同,漢初三傑這三個人确實很有用,但劉邦的說辭都沒有說到實質上。本質的問題他不能說,那是秘密不能為世人所知。
蕭何:百官之首的大漢丞相,漢承秦制的締造之人。蕭何作為百官之首,作為大漢丞相是皇帝的輔助,百官都歸他管,你說劉邦作為皇帝權力大,但天下官吏皆出相門,劉邦這個皇帝可不是獨裁者,國家大事他得和蕭何商量着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漢武帝統治時期,沒人願意做丞相,因為漢武帝的丞相沒有幾個能夠善終的,他先後殺了那麼多的丞相,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皇權和相權激烈對抗的結果。
那麼蕭何有多厲害呢?厲害到讓劉邦恐懼,動起了除掉蕭何的念頭,但是最終他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蕭何的厲害不在于他自己,而在于他代表的官僚集團。蕭何病重時,孝惠帝劉盈登門探望,并試探着問:“蕭相國萬一有個不測,讓誰來做丞相呢?”皇帝決定不了誰做丞相,要問蕭何的意見才行,蕭何很聰明,他來了一句話:“知臣莫若君!”把皮球踢給回了劉盈,劉盈早有準備,他問:“您看曹參怎麼樣?”蕭何樂了,看來呂雉厲害,劉盈也不笨,自己和曹參不和,欺騙了很多人,卻騙不了劉盈和呂雉。因此,繼位的曹參和後來王陵、陳平做相國,并不是劉邦的安排,而是蕭何的主意,是官僚集團的意志。
楚漢戰争的時候,蕭何把整個蕭氏族人全都派到了前線,劉邦勝利之後,論功行賞,蕭氏族人在大漢政府的各個位置擔任要職。朝堂之上,話語權不是掌握在劉邦手中,而是在蕭何手裡。作為大漢丞相的蕭何,到底享受什麼待遇呢?上朝的時候可以佩戴寶劍,并且不用小跑,可以坐在劉邦身邊。按照漢代的組織形式,丞相才是政府的負責人,皇帝要聽取丞相的彙報,而不是直接管理國家。
你說“無為而治”,也不是不管,隻是所有的規矩都是蕭何制定的,當然是參考了秦代制度修訂完善過的版本。你劉邦馬上打天下靠的是衆将,但馬下治天下就要靠我蕭何統領的官僚集團,否則你就是光杆司令,玩不轉的!因此,當劉盈質疑曹參循規蹈矩,沒有自己的主意的時候,曹參直接反駁說:“您比高祖皇帝強嗎?”劉盈回答說:“沒有!”曹參接着說道:“這就對了,你不如劉邦,我也不如蕭何,既然如此,他們定下來的規矩,我們為什麼要去破壞呢?”曹參的話讓劉盈啞口無言,但實際上曹參的潛台詞是:政府的事情,你最好少管,這是丞相的本分,你管的是丞相一人,而我管的是政府,天下是你的,也是我的,我們之間叫協作,我可不是你的附庸。大漢的丞相就這麼硬氣!
劉邦推崇蕭何,那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西漢進入文治的必須。
張良:說他是謀聖?那是你太無知了!張良,本韓國貴族,祖上五代都在韓國做國相,如果不是秦滅六國,恐怕張良就是下一代韓國國相的不二人選。但秦滅六國,第一個就是滅韓,而且還是一個内史就把事情搞定了。内史,一個文官與其說是去讨伐韓國,還不如說是接收,你說韓國丢不丢人。
張良算是個有骨氣的人,他沒投降而是選擇複仇,向強大的秦帝國複仇,但一開始他的目标僅僅是秦始皇嬴政。于是張良連自己的弟弟死了,也不去安葬,把張家所有的錢都拿了出來,幹什麼呢?去招募勇士和刺客,他要把秦始皇嬴政幹掉,這個時候的張良很直接,他還不算是智者,而隻能說是一個刺客。張良和滄海君一起到了博浪沙,他親自參與到刺殺行動中,但秦始皇的車隊安保工作做得不錯,滄海君的大鐵錘擊中了副車,秦始皇毫發無傷。
張良成了被全國通緝的逃犯,他逃到了下邳,利用家裡的積蓄,做起了任俠,從台前走到了幕後。什麼是“任俠”呢?張良用自己的錢财,收買那些反秦義士,項伯就是被張良救助的人之一,天下被張良救助的人很多,因此,張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至于他是不是脫胎換骨,我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張良已經不是刺客,他成了一個可以左右大局的重要人物,那是因為他具有了多重身份。
首先,張良是在貴族圈子裡混的,韓國的遺老遺少和韓王成都要給他幾分面子,其他五國的族後裔,也對張良禮遇有加,這就讓張良可以混的風生水起,韓王成複國後,張良就被拜為左徒,成了第二号人物。但張良的軍事指揮能力很一般,韓國複國沒多久,就被秦軍打得抱頭鼠竄,張良隻好打起了遊擊,不久還沒劉邦整建制收編,成為了漢軍。
其次,張良在下邳做任俠,收容了很多反秦義士,出身草莽的很多人,都受到過張良的庇護,他們這些人,都可以為張良效死命。因此,劉邦對張良很尊重,那是因為他要通過張良,來拉攏貴族和義士都為我所用。鴻門宴上劉邦逃跑後,留下張良做善後,就是因為張良的身份,應付當時的局面綽綽有餘。
至于謀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不要太當真了,做出決策的人是劉邦,張良的角色是參謀,而不是謀士,劉邦手下的第一謀士不是張良而是陳平。
因此,劉邦推崇張良,也是政治上的考量,是為了安撫貴族和草莽英雄,讓社會趨于穩定的需要。
韓信:異姓諸侯的代表,威脅最大的能人。韓信的出身很神秘,連他的師傅是誰也不知道,但是他很能打,垓下之戰中,把項羽也擊敗了,踏着西楚霸王的肩膀,登上了“兵仙”的寶座。
韓信開始在項梁身邊,項梁死後,他跟随在項羽身側,職務是郎官,也就是項羽的近衛之臣。當然很多人說,韓信就是個替項羽做警衛工作的大頭兵,把守在大帳外,這麼說也沒有錯。
劉邦說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這确實是事實,但是除了垓下之戰外,韓信對付的都是二流角色,也就是殺死龍且,才算是打了一場硬仗。龍且輕敵冒進,是韓信獲勝的重要原因之一,韓信知道龍且的弱點,而龍且不知道韓信的厲害。龍且可不是飯桶,英布就是被龍且擊潰的,要知道英布是那個時代僅次于項羽的猛将,但擊敗他都沒用項羽出手,龍且出馬就把他擺平了。龍且被殺後項羽也開始心慌了,于是派出武涉去遊說韓信,希望他能夠自立為王或者保持中立,讓自己可以集中兵力擊敗劉邦。劉邦稱道韓信,那是因為和曹參、樊哙等人不同,韓信是異姓諸侯,和彭越、英布并稱的“漢初三将”。
劉邦把韓信提到很高的位置,實際上是對異姓諸侯們說:“你們的功勞我是不會忘記,你們不用擔心!”
一個人的曆史,一家之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