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直播我們邀請到擁有20年信息通信及前沿科技研究經驗的阿裡雲研究院高級戰略總監@肖劍老師,主要專注于(5G)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戰略研究,在企業數智化轉型、戰略規劃、行業市場洞察、商業業務咨詢等領域有長期積累。本文為直播内容整理,内容有删改。
大家好,我是肖劍,擁有20年信息通信及前沿科技研究經驗,研究範圍橫跨多個行業領域(電信/傳媒/零售/金融/地産/醫療/文博),深度調研并撰寫完成十餘份阿裡雲研究院高質量白皮書/行業研究報告。
本次分享内容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從市場變化角度解讀新零售行業數智化轉型的價值;第二部分是零售行業實現數智化轉型的五部曲方法;第三部分是零售行業數智化轉型的相關實踐示例。
一、從市場變化解讀零售行業數智化轉型價值
上圖是比較大的社會變革發展階段,每次大的社會變革後面都有技術創新在推動:
所以數智化帶來新的工業革命曆程,生産與生活都在向智能化的更高境界發展。
作為個體而言,每天都生活在吃穿住行的消費場景裡,每個角度、環節都和零售行業分不開,因此零售行業顯得尤為重要,而經濟和零售行業的關系也猶如晴雨表關系。
上圖左側是1978年上海的新世界百貨的現場照片,從中可以看出當時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整個零售行業的現狀;右側是2020年天貓雙11的交易額,大概是1978年全國GDP的兩倍以上,從中可以得知零售行業在今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零售行業也是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就業渠道。
由上圖可知,在過去的2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的零售總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在2020年時因疫情突然急劇下滑,但後面疫情得到控制後也很快反彈。
在這20年裡,中國的社零總額增長大概是1108%,而同時間段的美國大概增長是117%,這也是中國在最近20年能快速追趕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從2020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占GDP比重54.3%也可得知整個消費對GDP的促進作用,因為發達國家一般在60%到80%區間,故以零售業為杠杆撬動供需各方的升級優化,是零售業必須走向全渠道、高效率、高數字化水平的核心原因。
由上圖可知,除零售總額在這20年裡飛速增長外,中國的人均GDP也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态,已連續兩年達到1萬美金,接近發達國家。雖然近5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全國社零總額也已突破40萬億,但大部分零售行業并沒有享受到時代紅利。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很多零售行業仍用傳統模式在發展;二是整個行業因人口紅利的飽和,加上疫情影響,開始進入到烏卡時代,越來越多異變、不确定性、複雜性、模糊性等因素,所以在這個複雜時代和環境裡,零售行業升級轉型就成為一個必然選擇。
從政治角度出發,首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建議裡,國家第一次開始重點強調科技創新,而且堅持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作用,并号召各行業和數字産業結合,實現整個産業的升級。
由上圖右側可知:
第一,實現科技創新、自立自強主要靠三個角色: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政府負責完善機制和體制,教育機構提供人才,而企業是科技創新真正的實施主體,所以企業需要提升技術創新的能力。
第二,三個角色各司其職,主要做八件事情: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和深地深海等。
第三,以上八件事情主要通過兩個路徑:第一個是現代化産業升級,第二個是數字中國打造,但實際上更多是強調數字産業化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即傳統經濟如何借助數字科技實現整個産業的升級。
以上是十四五規劃,國家從政策層面對數字科技創新最主要的要求。
數字經濟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數據也成為生産要素。數字經濟的定義經過了三年的持續叠代,第一年提出的概念是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第二年時新增數字化治理,即在産業數字化和數字産業化的基礎上,還要實現全社會的數字化治理;第三年時又新增數據價值化。
這兩年,疫情對所有行業都造成很大影響,為經濟和社會增加了一系列不确定性,但還是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尋找未來的确定性,而現在有三件事情是可以确定的:
第一,民衆的消費生活越來越數字化,根據麥肯錫測算,宅經濟正在創造新的消費需求,疫情期間,線上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隻有61%是替代原有需求,而39%是屬于新增需求。
第二,企業全面走向數字化經營,美國Twilio對幾千家公司進行調研後得出結論,97%的公司因為疫情加快了數字轉型,平均加快了6年。
第三,在政府層面,整個社會公共事業走向數字化治理,現在各個省市政府都在推進數字政務項目的落地。
在中國幾乎沒有行業是跟互聯網無關的,尤其在零售行業,衣食住行中的任何一個領域或店鋪,無論是支付、外賣還是快遞等,都是互聯網行業跟實體行業深度咬合的現狀,這也是零售行業在整個環境變化下,必須要做升級的最主要背景。
國家近兩年也在提倡雙循環,尤其疫情造成國際和國内連接不順暢的背景下,國内超大規模市場是雙循環新格局的關鍵,同時也是零售行業的機遇。因為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互聯網大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過去這兩點是孤立的,而數字化能讓兩個孤立的點融合、貫通、循環,打通需求端和供應端,這也将成為中國産業突圍升級的最大風口。
由上圖可以得知,中國的主力用戶群體互聯網化已經完成,并且行為模式也已全面互聯網化。中國網民規模在去年已突破10億,其中有3.62億是90後的網絡原住民,該用戶群體的單日上網時長是7.5小時以上,所以未來在商業模式和零售行業數字化轉型時需重點關注該用戶群體。
除此之外,農村的網民數量和高齡網民也在暴漲,尤其在生鮮類的互聯網應用裡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增量用戶都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用戶群體,由此可知中國的主體用戶群體都已互聯網化,所以零售行業更應該做相關的變化和升級,以迎合用戶群體的使用習慣。
消費者主權的崛起也是推動零售行業數智化轉型的核心動力,由上圖可知:
第一階段是70年代,是按需配比的消費供應,需求三大件是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而且基本是國營标準化生産。
第二階段是80年代改革開放後,整個供應打開,開始供不應求,标志性事件是1987年肯德基第一次進入到中國,并在北京開第一家門店,當時人均工資水平大概是二三十元,雖然一份肯德基雞塊的售價是2.5元,但還是吸引了大量人前去排隊購買,這就屬于需求的釋放。
第三階段是90年代,以1995年王海打假為标志。
第四階段是2000年代,消費者開始追求個性化。
第五階段是2010年代,在2016年時阿裡提出新零售,從此消費體驗成為普适價值。
另一方面,消費也在進行深刻變化,新消費時代正在到來:
第一,個性化,隻有彰顯個性化主張的創意品牌才能成為市場新寵,比如去年天貓618時有很多小衆品牌拿下細分行業的Top 1。
第二,場景化,不再是為需求買單,而是為産品背後的個人主張買單,比如直播帶貨一哥每年的GMV超過50億,而以前最火的北京西單商場單店營業額也隻有45億。
第三,實時化,需要實時洞察、實時響應用戶需求。
第四,互動化,因為消費者不甘于被動接受,更願意主動創造。
數字化轉型除外部原因外,内部也有很多焦慮,包括庫存焦慮、滞銷焦慮、成本焦慮、流量焦慮、用戶焦慮、退貨焦慮等,都是困擾傳統零售行業升級的最主要痛點和堵點。
因為庫存過大,會導緻占用很多資金,從而把産品周轉期拉長,最終降低公司盈利能力;成本過高包括退貨率高、沒有新客、流量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等,所以内部壓力也在推動整個行業進行轉型升級。
在過去20年,技術發展速度也遠超認知想象力,比如iPhone12的浮點計算能力是20年前戰勝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深藍計算機的4000多倍;存儲成本也降低到20年前每GB成本的百萬分之三;現在的無線和光纖網速也比過去提高了1750倍。
技術創新沉澱數字基礎設施,加速驅動社會數智融合,促進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化轉型升級中除基于雲計算、5G、物聯網等數字化底座外,最關鍵的是有兩個螺旋促進行業加速升級,一是網絡協同,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網絡化、在線化、互動化;二是數據智能,利用雲計算、大數據、數據智能技術實現“精準”決策。
零售行業的變化大緻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傳統百貨時代,買東西隻能去百貨商場,物資相對較緊缺。
第二階段是現代百貨與專賣店時代,“超級市場”業态開始引入中國,自1992年允許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後,我國形成了百貨、超市、便利店、專賣店多種業态并存的市場格局。
第三階段是電商與移動支付時代,2003年淘寶成立,代表中國進入電子商務時代,國内開始迎來網購黃金年代,也是中國快速進入數字消費時代的代表。
第四階段是融合體驗的新零售時代,自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後,新零售時代就此拉開序幕,在消費升級宏觀背景下,線上和線下協同場景越來越多,體驗式購買、全渠道履約已成為除産品之外的重要服務。
由上圖可知,零售行業也從單一渠道向全網全渠道變遷。從剛開始有貨品後在線下門店售賣,到通過商場、超市、百貨等把渠道鋪開,再到通過社交平台、電商觸達更多用戶,然後通過廣告、站内、站外媒體等觸達更多用戶,即從過去的人找貨變成貨找人,實現全域用戶數據沉澱,由大數據驅動線上精準營銷,以獲得更多新客。
綜上,零售行業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最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創新創造,從整個高質量供需動态平衡的角度出發,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從而提升價值。
二、“新零售”定義及數智化轉型實現五部曲
新零售是線上線下為場景,數智化是其本質,主要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紐帶的人、貨、場重構。
人不單指消費者,還包括線下導購、店長、經銷商、品牌商、供應商、合作夥伴、投資者等;貨也不單指狹義上的實體物品,還包括虛拟商品、商品定價、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生産制造、原材料采購等;場也包括離場、遠場、黑科技體驗、最後1公裡、新媒體等。
企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可以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設施雲化;第二部分是觸點數字化;第三部分是組織業務在線化;第四部分是運營數據化;第五部分是決策智能化,這五個部分不是順序關系,是可以跳步驟的。
基礎設施雲化是較底層的算力彈性變革,雲計算已成為大勢所趨,上雲已不是問題,問題是上誰的雲。
自前兩年國家提出新基建以來,雲計算數據中心已成為新基建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由上圖2020年各省公布的投資可得知,新基建的投資額在持續加碼,而随着中國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對算力的需求也會越大,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也随之快速發展。
咨詢公司曾做過分析和判斷:大概在2025年,整個公有雲将服務一半以上的數字經濟,而且公有雲數字市場規模跟國家的數字經濟規模呈正相關關系,目前在整個數字經濟規模裡,美國排在第一梯隊,中國排在第二位,但和歐洲差距并沒有拉開。
上雲的原因就好比1870年開始的電氣化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上雲的好處:
第一,彈性,比如在618或雙11等訪問量峰值時期,不需要再新買服務器才能保證訪問、業務順暢,即需要的時候可以增加,不需要的時候可以釋放。
第二,穩定、創新、安全是上雲帶來的重要好處。
第三,成本降低和節約人力。
到目前為止,上雲程度直接決定零售企業的數字化系統能否實現業務彈性和協同價值,并且對于零售行業的意義不再僅限于算力、IP資源的集中化和低成本,還是在新消費、新市場環境下完成持續創新的必要前提,因為隻有底層基礎架構足夠彈性、敏捷和開放,才能更好迎接數字模式。
在接下來的部分,肖劍老師詳細講解了觸點數字化、組織業務在線化、運營數據化和決策智能化,在最後還通過實踐案例解析了零售行業的數智化轉型。
四、六月直播回顧本次會員直播課程,肖劍老師為大家詳細講解了新零售之旅,數智化轉型與行業實踐探索,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獲~
每周三/四晚上8點,起點課堂會員平台都會邀請一線的互聯網産品、運營實戰派專家,與大家分享最新的産品行業動态、運營玩法和幹貨知識。
每個月的會員直播都有月度主題,每周直播圍繞月度主題展開。六月主題如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