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中,制定必要的規矩是幫助孩子成長的必要手段。很多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忽視了規矩的執行性、可行性。他們以為,規矩越多,孩子就越聽話,越好管教。可是對孩子來說,很可能會因為規矩過多而将其抛諸腦後,更不必說去實行了。而父母又會因為所制定的規矩沒有執行而責罰孩子;孩子受罰過多,對責罰漸覺麻木,因而頻繁犯規;父母便懶得再罰,孩子勢必藐視一切規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降低了。這樣陷入一個不良的循環之中。
父母更應該知道,給孩子制定規矩,并不等于“不準這樣”、“不準那樣”,也不是要限制孩子的自由,而是要根據生活中的具體情況,适時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目的是讓孩子心中形成一個明确的是非觀念,并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規則和标準。
規矩,并不一定是看得見的條文,宣講在口裡,張貼在牆上,隻有寫在孩子心裡才會真正發揮作用,為孩子制定規矩其實也需要很高的智慧和技巧。如果能夠循序漸進,從幾條簡單但執行性強的規矩開始,孩子比較容易掌握并遵守,效果會更好。
1、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
不同年齡的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規矩是不一樣的。比如,對八九歲的孩子來說,“不能以大欺小”很容易理解,也能自覺做到;但對于五六歲的孩子來說,做起來就較困難。父母在給孩子制定規矩時,必須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規矩要盡可能地少而具體。
2、因人而異,注意方法
相同的規矩如果用相同的方法教給不同的孩子,其效果大不一樣。比如,活潑外向的孩子随時可以有禮貌地和長輩打招呼,而内向膽怯的孩子則會躲在爸爸媽媽身後,遇到這種情況,很多家長會說:“再不打招呼,爸爸媽媽不喜歡你了!”其結果當然也不能令人滿意。其實,對于内向的孩子,大人不妨攬過孩子這樣說:“見了爺爺奶奶要打招呼,要叫。今天和爺爺還不是很熟,以後熟悉了自然就會叫了。”這樣既不強行要求孩子,也能讓孩子明白禮貌的規矩。
3、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有時候,父母一時無法讓孩子領悟某種規矩的真正含義,這時可以利用孩子的興趣,靈活帶領。如觀看演出時,要求孩子遵守紀律。父母不妨給孩子帶幾本他最喜歡看的漫畫書,當孩子對台上的節目失去興趣又無法離開時,讓他可以坐在那裡安靜地看書,這樣既不會破壞秩序,又不至于讓孩子覺得乏味。
4、規矩清楚,賞罰分明
如果孩子的不當行為沒有影響他人,父母可以先不予以理會,而不當行為停止時,可以立刻嘉許孩子。但如果不當行為會影響他人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父母應命令孩子立刻停止,并予以懲罰。
5、父母示範最重要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有很多規矩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遵守,有很多規矩需要父母自己親自去示範。如父母自己每次見到熟人都能夠面帶微笑,親切地打招呼;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把垃圾自覺地扔進垃圾桶……慢慢地,這些也會變成孩子的自覺行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